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品德与社会》教案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锦集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品德与社会》教案篇1(一)学生准备课前通过自查、调查、访问,了解身边的人(包括同学、朋友、家长、老师甚至陌生人等)曾经有什么不诚信的行为;准备几个有关诚信的故事或几条格言。(二)教师准备收集古代、现代有关诚信的故事;准备几条有诚信格言的条幅。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思考并认识诚信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2.以诚信为标准反思和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找出差距与不足。3.牢固树立做诚信人的信念。教学结构1.导入:故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或《曾子杀猪》等。2.汇报:课前采访的身边的人的不诚信的行为表现。[1]社会上存在的不诚信的人和事。[2]发生在家里的不诚信的人和事。[3]学校、班级里不诚信的人和事。3.讨论:不诚信的危害。4.解决问题:给同学写建议;送格言;与“诚信”握手,争当“诚信星”。5.,布置课后练习六、实施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深情并茂地讲《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二)汇报、讨论采访与调查的结果:课前采访的身边的人的不诚信的行为表现。[1]组长汇报课前布置的采访、调查等情况。妈妈为她有这样的好儿子感到骄傲。我也想起了这样一段话“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整个星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树叶可以倾倒整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掀起整个海洋。”[2]社会上存在的.不诚信的人和事诚信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遇到过什么事给你印象最深刻?过渡:这是发生在社会上的不诚信的事例。那么,在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呢?[3].讨论:学习上不诚信的危害。(1)学生上台讲古今中外严谨治学的故事。(2)小组交流、讨论考试作弊的危害性。(3)学生代表陈述自己的看法。(三)、阅读课本,了解图意看书上的插图,谈谈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看法?乐乐遇到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处理的?你有什么看法?假如说你跟别人真承诺了一件事,经过一段的思考你反悔了,发现这件事不对了,这时候你还去做到吗?假如你对他承诺的事是错的,不能做的,你得讲哥们义气,你还得去?还要去,去跟他一起做那件坏事?噢,那我明白了,所以说“说到了做到,承诺了兑现”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诚信的、美丽的故事。诚信,说它大,大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说它小,就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我们不用喊那么高的口号,其实我们身边的小事真能做到“说到了做到,承诺了兑现”,“是真理去坚持,是谬误去斗争",就是好样的!(四).提高认识见行动(1)写格言,送格言同学们课前准备了一些有关诚信的格言,也有的人创作了格言,要送给好朋友。下面大家先交流一下。你想把这句话送给谁?(2)尝试给同学写建议老师分发精美的小卡片,针对同学平时的言行,写一写你的建议,提出你的希望。然后,把卡片郑重地送到对方的手中。(3)与“诚信”握手,争当“诚信星”,制作“诚信卡”为自己列出“清单”,请同学督促自己今后要做到的条款。如果都能做到了,就给自己帖上“诚信星”。(五).,布置课后练习1.教师:诚信的品质要从小培养,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用诚信来要求自己,也用诚信来要求自己的朋友、同学和其他身边的人,并做到持之以恒。2.布置作业:继续完成自己的“诚信卡”,征求老师、同学、家长的意见,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督促。《品德与社会》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教科书分析参见第34~35页。〖教学准备教师要阅读和准备有关四川都江堰和新疆坎儿井的相关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们明确,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如果水的来源主要依靠自然降雨,不可能那么及时,不可能尽如人愿,或旱或涝,没有定数。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完全受自然降雨的控制,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农业叫做“靠天吃饭”。如果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完全由人利用灌溉来控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于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注重兴修水利,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所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3.探究活动一。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