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课件(第4章.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公共关系课件(第4章.ppt

公共关系课件(第4章.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公共关系学第四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第二、每个组织都有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最小的组织系统也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第三、组织结构的制度化。第四、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化。第五、每个组织都是开放的系统。3)社会组织的运行社会组织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组织的运行,社会组织只有通过运行才能达到工作目标。4)社会组织运行的环境信息及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组织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构成了社会组织运行的环境二、社会组织的形象1、社会组织的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或者说是指它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包括社会组织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两个方面。1)整体性2)主观性3)客观性4)相对稳定性3、组织形象的分类组织形象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因此我们也应该从不同角度来把握组织形象。1)按组织形象的内容可分为特殊形象和总体形象。2)按照组织形象的真实程度可分为真实形象和虚拟形象3)按照组织形象的可见性可分为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4、组织形象的塑造1)消除组织形象塑造中的误区,树立正确的组织形象观(1)组织形象无用论(2)组织形象万能论(3)组织形象趋同化(4)组织形象盲目化2)捕捉组织形象塑造的有利时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新组织创立时期(2)组织顺利发展时期(3)组织处于逆境时期(4)组织推出新产品、新服务项目、新的方针政策或经营方式时3)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持组织形象的统一性和连续性4、组织的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义务,具体地说,组织应扩大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减少对社会的消极影响。1)提供安全、合格的产品或服务,保护消费者权益2)参与社会活动,保护社会利益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5、全员全过程公共理论1)全员全过程公共关系原则所谓全员、全过程公共关系原则,就是组织全体员工及所有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科学方法和组织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人人关心组织形象、事事有利组织形象的公关氛围,从而建立、塑造和维护组织的良好形象的原则。(1)以塑造和维护组织良好形象为基本出发点,并以此观念为指导来整合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和每一个员工的行为。(2)参与公共关系实践的人员应该是组织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的全体人员,上至最高领导、下至一线工人甚至临时聘请人员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以优良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去影响他们可能接触到的每一个公众,从而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3)组织形象与组织的每一件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高度相关。在维护和塑造组织形象方面,每一个部门、每一件工作都拥有同等的责任,组织应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组织形象管理和保证体系以及公关危机预警体系,把每一次公关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随时保证组织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2)、组织如何实现全员、全过程公共关系(1)公共关系始于最高管理层(2)公共关系工作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时刻保持自身形象与组织形象的统一(3)把公共关系工作渗透到组织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讨论(1)告密是组织的内部人员将组织中可疑的不正当行为公之于众。由于告密会面临取消合同、丧失就业机会、同事诋毁,甚至有可能遭受人身攻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很少人会勇敢地告密。如果你恰好发现了你所在的组织中的不道德行为,你会成为告密者吗?为什么?(2)高科技产品在我们的时代往往是高价格、高利润的代名词,而且社会舆论也在鼓励这种行为。你认为高科技产品真的应该比常规产品获得更高的利润(即使是扣除前期投入和开发研究费用后仍是如此)吗?这里有没有不公平的因素、不道德的因素存在呢?为什么?二、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1、公众的含义及其特点1)公众的含义在公共关系学中,一般把公众理解为因面临共同的问题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或者说是任何与社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正在或将来将会影响到它的形象塑造和组织目标实现的特定社会群体。公众与公民、人民、人群和人民群众的区别。2)公众的特征(1)共同性(同质性)(2)多维性(3)多变性(4)相关性(5)层次性2、组织与公众1)互益性组织2)盈利性组织3)服务性组织4)公益性组织3、公众的分类1)、把公众作为一个过程来分类(纵向)(1)、非公众(社会组织还未与之发生关系的公众)(2)潜在公众(事实上已与社会组织发生联系但尚未具有自身意识的公众)(3)知晓公众(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把它与社会组织的运行联系在一起的公众)(4)行动公众(不但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已着手或已采取行动的公众)2)按公众与组织的关系来分类(1)内部公众(2)外部公众3)根据公众对组织的不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