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雨霖铃》的教案《雨霖铃》的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雨霖铃》的教案1教学目标: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1、体味意境2、赏析名句。教学设想: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二、导入1、展示图片2、师生活动: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生:送别的场面。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生:说名句。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朋友。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生:表述。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三、展示目标:(略)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四、展示全词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答案:双调)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答案:长调)五、简介作者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2、展示作者简介六、了解写作背景1、让学生从书中找2、教师补充七、研读本词1、学生看书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A、骤雨:急雨。歇:停。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答案:B)3、配乐范读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你们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13、做练习: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答案:B)14、检查背诵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八、布置作业:请运用今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雨霖铃》的教案2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本词抒发的情感,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运用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柳永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2学情分析本课是对人教版教材必修四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二首》中第二首《雨霖铃》进行学习。本班学生是整个年级中上层次学生,基础比较扎实,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学生在《望海潮》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词的相关常识,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