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雨霖铃》教案2012-8-15一、导入新课:北宋初期,有一位风流才子,早年他狂放不羁,喜欢出入烟花柳巷,留连青楼狎妓。仁宗听说了他的事情后就说:“这种人任凭他在花前月下浅斟低唱,怎么能让他当官呢?”于是,他就落第了。直到47岁时,他才进士及第。他一生仕途不顺,生活穷愁潦倒,死时家无余财,一群歌伎凑份子将其埋葬于南门之外。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代表作《雨霖铃》(板书)。二、关于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而也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也是北宋第一个专心致力于写词的文人。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的长调慢词,扩大了词作的容量。其词内容上,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和下层人民生活,尤擅长表现羁旅行役的苦楚;手法上,多用白描、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其词在宋元时期风行一时,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代表作有《雨霖铃》《望海潮》《蝶恋花》《定风波》《八声甘州》等,有词集《乐章集》传世。三、内容探究:学生齐读全词。问1:这首词叙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明确:这首词写自己与恋人别前的环境、别时的情形、别后的想象,表达了词人的依恋难舍和悲愁伤感。学生齐读上阕。问2:上阕的前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营造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明确:这三句交代了离别的季节(“寒蝉”——寒冷的深秋)、时间(“晚”——傍晚、黄昏)、地点(长亭——古人常在此置酒饯别)、天气(“骤雨初歇”)。你想啊:深秋时分,一阵急促、猛烈的大雨过后,耳畔传来衰微凄切、嘶哑无力的蝉声,又正值暮色苍茫之际,对着这置酒饯别的长亭,这是多么撩拨人内心愁绪的境界啊!作者抓住“寒蝉”“长亭”“骤雨”三个意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营造出了离别时凄清冷落的意境氛围,为全词奠定了一种哀伤凄婉的抒情基调。问3:分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抓住“关键词”简要分析)明确:“都门帐饮无绪”一句是说,在都城汴京的城外,设帐置酒饯别,却没有一点心思喝酒。“无绪”一词点明了心情的痛楚(伤感、惆怅)与沉重。“留恋处,兰舟催发”中的“留恋”和“催”字,写出了分别时的依恋难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说,彼此拉着对方的手,眼中饱含着泪水,千言万语竟然一时哽噎住,连半句话都说不出来,心中的那份伤感与痛楚自不待言。问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句运用了哪几个意象?画面能够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明确:“念去去”三句选用了“烟波”“暮霭”“楚天”三个意象。“烟波”而说“千里”,说明此去旅途漫长;“暮霭”(傍晚水面上的雾气)而说“沉沉”(郁结凝重),说明此去前途黯淡;“楚天”而说“阔”(广阔无际),联想到作者的一叶扁舟出现在南方深渊辽阔的天空下,又让人感受到词人的孤单无助。意境给人的感觉是暗淡凝重、旷远迷茫,词人的心情当然也是悲伤沉重的。学生齐读下阕。问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明确:“多情自古”两句是说:自古以来,多情之人都会为彼此分别而伤感,更何况你、我的离别又正赶上这凄清冷落的深秋时节,又怎叫人忍受得了呢?这两句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点明了词人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之情。问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请结合全词,从“意象与情感”的角度作点分析。明确:(1)杨柳:自灞桥折柳送别的故事产生后,“折柳送别”也渐渐成为了民间的一种习俗,“杨柳”与“离别”也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枝送给对方,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表达了一种依恋难舍之情。“折柳”则往往寄寓“惜别(依恋难舍)怀远(思乡怀人)”之意。比如:王维《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晓风:深秋时节拂晓的风,寒气逼人,这正好契合离别时凄凉悲伤的心境。古人也惯于以“拂晓时分的清寒”表现羁旅行役的艰辛况味。清·纳兰性德《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朱淑真《月华清》:“长恨晓风漂泊,且莫遣香肌,瘦减如削。”纳兰性德《菩萨蛮》:“春花春月年年客,怜春又怕春离别。只为晓风愁,催花扑玉钩。”(3)残月:明月的或圆或缺,常用来暗示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