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书画家王羲之兰亭序(五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书画家王羲之兰亭序篇一王羲之,字逸少,两晋时人,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郡(今临沂市),故居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舍故宅为佛寺,佛寺历经兴废。伪刘豫时,易名普照寺,沿袭至今。他的作品以行书兰亭序、楷书黄庭经、乐毅论以及草书十七帖等最为有名。上千年来,王羲之的书法在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但是由于时代过于久远,他的手书遗墨,在北宋时期已仅有几件存世,到了今天,他的书法真迹更是几乎不复存在。目前来看,王羲之传世的书法有两类:一类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另一类是唐代用蜡纸钩摹的墨迹本。我们今天所说的王羲之书法真迹,实际上是指唐代以蜡纸勾摹的、被称为“下真迹一等”的墨迹本。王羲之的大名及兰亭序的绝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爱书法的士大夫们对这篇珍品朝思暮想,心驰神往。由于王羲之的后代遵从书圣的话将其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这件宝贝也不曾传出王家一步。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和儿子一样亲的弟子--辨才和尚。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初年,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会稽,古地名,故吴越地。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闻报心花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希望辨才和尚能忍痛割爱,献出墨宝。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上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本人酷爱书法,还因为兰亭序亲如父母的师父临终所托,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来到长安,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辨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真想杀了这个不识趣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监察御史萧翼见李世民为一件兰亭序愁肠百转,无人能解,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听后笑逐颜开,令萧翼速去办。一天,天刚破晓,辨才和尚同往常一样打开寺门,欲往后山习武。可是刚跨出左脚,辨才和尚就吓一跳。因为他发现门外横卧一个人。他伸手试试那人的鼻息,却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自语道:“原来是个醉鬼!”“醉则醉了,可未必是鬼啊!”辨才话音刚落,脚下这个就接了一句,然后翻身起来,用纸扇掸打身上的尘土。辨才这才看清,“醉鬼”原来是个书生,副飘逸洒脱的样子,心里就有三分喜欢,便欲留他,机灵的书生,忙施一礼:“多谢师父!”此后这书生便在寺内住了下来。到后来竟与辨才同吃同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天晚饭后,两人在桌上研习书法,书生忽然将随身携带的行囊打开,取出了一轴东西,在桌上展开。辨才起身一看,原来是王羲之的几件作品真迹。他不知书生的用意,却听书生说:“我与师父虽然素昧平生,但已引为知音。眼下既知师父酷爱书圣真迹,便当将平生所藏倾囊奉上,以酬知音一场。”辨才听了书生的言语,觉得大出意料,继而开始自责:书生把平生所藏平白赠予自己,而自己藏有极品,竟不肯让他一观。他不动声色地在桌前转了一圈,淡淡地笑道:“真倒是真的,却不是最好的。施主且稍候。”说话间,辨才已飞身跃上屋梁,拿下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兰亭序,展开让书生过目。书生一见真品,连声道“好”。两个人切磋研习到深夜,方才入睡。辨才躺到床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均匀的鼾声,可是同床的书生却睡不着。他翻身下床,将兰亭序卷了朝怀里一揣,轻轻打开房门,走进了溶溶月色之中。辨才一觉醒来,刚想同往常一样出门练功,却发现知音和真品不见了。他前后一思量,大呼上当,便匆匆忙忙追下山来。这盗宝的书生就是为李世民献计出策的监察御史萧翼。这时萧翼正匆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辨才追上萧翼的时候,天已经大亮,而这时萧翼已经踏上大路,正欲长吁一口气。辨才一声不响,几步纵到了萧翼身后,尽量不愠不恼地说:“书生半夜下山,一路辛苦了!”萧翼见辨才拦路,并不惊慌。他一伸手从怀中掏出圣旨,高声道:“辨才接旨!”辨才一听,脑袋“嗡”地一声,心想果然没错,皇上是不会罢休的。他再也憋不住了,“哇”地一声,吐出了一口鲜血。回到寺庙没几日,辨才就在气恼中含恨西去了。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欣喜若狂,他将这件宝贝视若掌上明珠,爱不释手,朝夕不离。李世民病重去世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