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李仲耘.pdf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458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书画家李仲耘.pdf

书画家李仲耘.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书画家李仲耘李植元一、芦台镇的少年画家我父亲李仲耘1918年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桥西,1999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芦台是个富庶的鱼米之乡,自古以来文风很盛。爷爷是芦台的小学校长,很有学识,书法好,也能画画。子女们自幼受爷爷教育识字学书法,大多写的字好,父亲天资聪慧,写的最好,深受爷爷喜爱。父亲幼年常在地上画大马。他对画画异常敏感,兴趣越来越浓,画也越来越好,年纪轻轻便扬名芦台。父亲说,他在十多岁时曾为周氏长辈(画家周思聪之父)画花鸟四扇屏,周家多年悬挂堂屋,直至“文革”。1985年举办“李仲耘返乡书画展”期间,我曾陪同父亲在汉沽见到他儿时好友苗克诚,几十年未通音信,追思往事话语万千。苗老伯讲我父亲找他玩时,见他家有些印章石料,顺手找了把小刀刻起来,只用很短时间就刻完了。这些印章他一直珍藏着。当即让其子找出来拿给我们看:打开布包,只见里面有4枚冻石印章,不沾一丝印泥,盘龙印钮雕刻精细,宛如新章,全部是朱文篆刻,字体安排疏密得当,刀法熟练,古朴生动。我听说苗老伯半世坎坷,颠沛流离,几经迁徙,石质印章却无半点磕碰,完好如新,父亲见到自己少小之作被如此珍藏,十分感慨!我父亲16岁在宁河中学(即今芦台一中)毕业,后经人介绍到天津明星制罐印刷厂当美术技师,做工艺美术设计工作。在天津工作期间,他结识了著名画家李昆璞等文化界名人,为了进一步深造,父亲又到北京拜著名画家陈半丁先生为师,每月专程到北京求教一次。半丁先生对父亲赞赏有加,父亲刻苦学习,成为半丁画派的主要传人。几年后明星印刷厂倒闭,父亲回到原籍,做宁河中学美术教师。1985年我随父亲回乡办画展期间,曾到芦台一中参观,看到父亲当年制作的动物标本,完整如故,标签上清楚标明动物名称、制作时间和作者姓名。时隔四十余年有些学生对当年父亲教学情况仍记忆犹新,对父亲的教诲难以忘怀。二、辅仁求学1946年父亲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他后来对我说,本来没有上大学的打算,因为失业,到天津找工作,看到辅仁大学在天津招生,心想不妨花点钱,过把考大学的瘾,进考场画了张画就回家了。也没向任何人提起过此事。那时大学招生登报公布新生名单,有人拿着报纸告诉爷爷,爷爷才知道。既然考上,那就上吧。为凑钱,爷爷急肿了牙。就这样,父亲在工作了十多年后又上了大学。辅仁是书画的最高学府,这里汇聚着众多学者、教授、艺术名家。对我父亲画风影响大的有美术系主任溥雪斋先生。还有汪溶(汪慎生)先生,他画花鸟画,刻画细致,颇多情趣。陈缘督先生教山水,陆和九先生教篆刻,启功先生当时是青年讲师,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我父亲进行指导。由于父亲参加工作后才到大学深造,比同班同学年龄大,才气高,又忠厚朴实,在老师和同学中有较高威信,被选为班长。父亲在学习之余常要画些广告之类外活,补充学习费用,但生活仍很艰苦。我家保存着当年父亲和同学们的合影,女同学花枝招展,男同学西装革履,惟独父亲青布长衫,显得格外清贫。三、走进电影界1949年初父亲大学毕业,组织安排他到新组建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简称“北影”)任美术股长。北影最早拍摄的故事片《新儿女英雄传》由父亲任美术设计,著名电影导演谢添当时还是青年,在该片中饰反面角色王金龙。50年代条件很艰苦,我家住新街口大四条内宽街胡同北影宿舍,名叫宽街,其实是在胡同里面的一条极窄的小胡同,把4个四合院打通,街门堵死,共走一个大门,组成一个大宿舍。我家和香港回国画家俞翼如先生共住三间北房,中间打了隔断,每家各住一间半。俞先生是北影美工技师的主力,《红旗谱》等许多重要故事片都是由他出任美术设计的。后院北房是上海调京的洗印技师陈富庭家,陈先生是资深洗印专家,南屋住的是著名演员陈戈和夫人丁克。陈戈在电影《南征北战》中饰演我军师长,操四川口音,英俊干练,他塑造的我军首长形象,轰动全国。我家只有几件简陋的旧家具,一件小市上买来的旧圆桌,做饭吃饭都用它,晚上父亲作画又是画案。在这个圆桌旁,父亲接待过来访的朋友著名画家陈少梅、冯仲莲夫妇,著名工笔人物画家任率英先生,天津故交名画家李昆璞先生等文化界知名人士。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简称“新影”)原本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1953年两厂分家,父亲到新影任总美术师,为电影字幕民族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父亲自幼学书法,楷书很好。后来对魏碑发生兴趣,写一手好魏碑。在钻研绘画的同时,他遍临真、草、隶、篆各种碑帖,认为行书便于抒发感情,又偏爱行书。他掌握各种书体特点,熟习各家笔法。基于多年绘画的素养,创造性地进行书法创作。不单纯追求是否合乎书法的体、派,而融会各家之长,根据内容需要创造不同书法。在他的书法作品中,看不出明显是哪家哪派,字字雄浑潇洒。以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