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营山金华希望小学2008年德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依托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和学校关工委,依照《营山县2008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点》和《营山金华希望小学德育序列训练方案》,大力开展德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新局面。二、工作总目标以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三、主要工作及措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德育工作要继续坚持“抓常规促规范,以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载体,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坚持制度管理。认真学习,坚决贯彻执行《营山县2008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点》、《营山金华希望小学德育序列化教育实施方案》。2、大力倡导人文德育(1)走近学生,贴近心灵。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继续走学生路线,积极开展师生谈心活动。(2)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序列化的研究与实施。分层次、分年段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廉正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3)加强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在使用好《德与仪》、《德与律》的基础上,继续开发适合我校学生特点校本教材。(4)加强主题班会的研究与实施。班会主题设计要围绕思想道德教育,体现针对性、时代性和系统性,形式要体现新颖性、活泼性、互动性和综合性。尤其是加强诚信、安全、公德意识、习惯养成、感恩、理想信念、廉正建设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故事会、辩论会、情景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3、加强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即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1)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理念,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以落实新《中小学生守则》、新《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契机,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守时教育、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勤俭节约、团结友爱、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心理健康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标兵”等评选活动。学校德育工作相关人员,尤其是团委书记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继续要在校园内加大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巡查、监督、惩戒力度,努力把德育内化为习惯,变成生活的德育。(2)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外出参观、运动会、艺术节、安全演练、入团(队)仪式、志愿服务、读书会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在道德实践中体验真情,明晓事理,顿悟生活,健全心理,升华思想,提升境界。(3)积极探索“责任教育”。责任心是健康人格的核心要素,本着“责任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奠定基础”的信念,要在学生中实施“四点四会”的德育基本要求:以对家庭负责为起点,学会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4、创设和谐德育(1)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发挥软环境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归划和构想,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尤其是鼓励广大师生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华,可以面向广大师生进行征集文化建设的构想、名言等,让校园文化更贴近师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学校实际,体现文化的本土特点和人文关怀,实现环境育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2)加强社区教育,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坚持德育社会化和开放性,加强社区教育,充分挖掘、整合社区德育资源,发挥好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通过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会、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学习型家庭的评选、社区(村落)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不断丰富社区教育的内涵。(3)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体教师要以良好的心理水准,正确对待工作与学习,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做到两个“全体”。一是重视对全体学生进行积极的预防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二是要全体教师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中去,做好心理偏差学生的补救工作。继续开放“心理辅导室”。5、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要进一步通过参加班主任培训工作、“新老班主任结对子”工程、“请进来”、“走出去”、理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