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论必修3中案例教学的实施模式——以荒漠化防治为例河南省信阳高中陈涛必修3是典型的案例教学,教学内容多以案例分析为依托,但课程标准的要求却是以某区域为例,并没有规定必学的区域,从现行的四个版本教材看,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同一案例,内容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同一版本里,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正文案例,同时也有若干“活动”案例。这样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将面对很多案例材料,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要求不能每个案例都讲,课程标准的开放性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教材编写者也强调,所选案例只是为了分析问题,本身不作教学要求。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案例的使用,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效果。本文以“荒漠化”为例,探讨“一标多本”背景下的案例教学实施模式。该模式把案例分为主案例和副案例两种类型。主案例的生成现行教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主案例教师优化、修正糅合、拓展学生体验、反馈基础性典型性代表性有效性我们把课堂上主要给学生讲解的案例称之为主案例。通过对主案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其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体会学习的过程,做到“见事又见理”。主案例的地位决定其应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广泛的基础性、利于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背景知识了解较多,通俗易懂,具有强大的效能,通过主案例的学习,学生较易从中得到分析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所以,主案例的生成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深入钻研和领悟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参照三维教学目标,选取教材上的正文案例,同时考虑到各版本教材的差异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各版本选编的教学内容适当整合,用教材教,而不是去教教材。再根据教学过程的反馈,及时修正完善案例,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具体见下图:【主案例生成举例】各版本教材中有荒漠化内容的是人教版和湘教版,二者正文均以西北地区为例,主要是因为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典型的荒漠化,为学生所熟知,便于案例分析的开展,所以在教学中应选西北地区荒漠化作为主案例。但二版本知识安排内容相差较大,人教版是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的。湘教版则是从荒漠化的含义、危害、防治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的。具体内容阐述时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人教版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湘教版为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再比如湘教版在解释荒漠化之后,列举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案例,实际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还是有区别的,这样的编排顺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由水土流失造成的荒漠化应放在典型荒漠化之后。综合上述情况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在教学过程中该案例应作以下整合:=1\*GB3①教学顺序:西北地区基本知识,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和防治措施。=2\*GB3②教学内容:西北地区区域知识可参考初中地理、必修1、必修2和两本教材的相关内容,突出其干旱的核心特征;荒漠化的危害可提供图像资料由学生自己归纳;自然原因参照湘教版的“活动”,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人为原因人教版比湘教版的描述更加简练,通俗易懂,值得借鉴,并由历史上屯田戍边、楼兰古国消失、内蒙古草原的开发、能源缺乏地区的樵采天然植被、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采挖药材、发菜等小案例归纳总结;从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入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即所提措施不仅要达到治理荒漠化,还要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从原因推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如过度开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樵采——多渠道开发农牧区生活能源等,并不一定非要和教材中所提出的措施完全一致。这样就使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顺序性,又注重了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思路简洁清晰,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过程。副案例的生成副案例是指要求学生自主分析的案例。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种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这类案例材料来源广泛,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如下图。既可是课本上的小案例,也可来自课外;既可由老师提供,也可学生根据其知识储备,由他们自己提供;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数量可多可少,内容可长可短。各版本教材副案例材料来源教师学生共同提供。。。。。。。。。。。媒体报道研究性学习各版本教材日常生活情景模拟各版本教材乡土地理各版本教材【副案例举例】主案例分析后,可提出非洲撒赫勒地区的荒漠化(人教版)、美国中部平原的黑风暴(研究性学习)、前苏联垦荒地区的荒漠化(人教版)、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