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2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六书纪贞元,三史释今古”哲学体系中的“三史”之一。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在阅读冯先生介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时,我对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遥自在人生态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我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庄子,原名庄周,是道家的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与著述被记录在《庄子》一书中。谈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会联想到名篇《逍遥游》里所描绘的那种“为我,放任,避世,空谈”,其实不然,应该是那种“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着至高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庄子对“道”的高深领悟。一般人如果认为庄子那种避世的心态源自于他对人间情况的不谙抑或无法应对复杂的人世间,那就大错特错。因为他对人世间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人生问题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非凡见解。例如,他详细观察了人的情绪变化,在《齐物论》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乐、虑(忧虑)、叹(叹息)、变(反复)、慹(恐惧)、姚(轻浮)、佚(放纵)、启(张狂)、态(作态)。真可谓全面丰富。另外他还提醒到人不可扰乱人心,他在《庄子。在宥》中这样描写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彊。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说到人心理复杂的情况,恐怕很难找到如此贴切生动的描绘了吧!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并非对复杂的人间情况的无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彻。正如庄子上面所描绘的那样,有关人的问题是如此的复杂,那么人生还有没有追求快乐幸福和灵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庄子指出必需通过身心的修炼。具体做到如他在《齐物论》中描绘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们排除身体的欲望与心智的执着,做到“无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术语来讲就是“心斋”。何为“心斋”?就如他在《人间世》讲述的“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进一步讲就“心斋”是指心的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饮食戒律。“心斋”的具体作法,就是要逐渐减少来自身体感官的诱惑与欲望,以及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与成见。总之,就是要对“心”进行一番“清理”,摈弃杂念,使它进入虚静的状态,使自己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由此,关于处世的方法,庄子强调“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随顺外物而变化,另一方面内心保持不变。内心与“道”契合,圆满无缺,在精神自由层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变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顺人而不失己”(《庄子·杂篇·外物》)、“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养生主》)。这些反映的是庄子外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