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两年前,李老师推荐我看这本书,当时胡乱翻了几页,实在是没兴趣看下去,心境和时间都不到吧。今年在家休假,怀孕之后心境有了很大变化,沉下心来读这本书,颇有收获。这本应该算是哲学的入门书籍,讲诉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语言比较简练易懂,作者自己的观点加入的比较少,毕竟是讲述中国哲学史的,主要是以叙述为主。全书系统论述了儒家、道家、名家、墨家、法家、新儒家、新道家、佛学、西方哲学的传入,从哲学体系的开端到发展到创新再到融合,读完之后对各种哲学体系有了大概的了解,它的主要观点主张、局限创新,并且严格区别儒家和儒教、道家和道教等,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甚至有时是自相矛盾的。中国哲学在传播复兴的历程中,出现了很多误区,也出现了断带和以偏概全的现象。常常我们会发现,一说到佛家,大众第一反应会是因果报应、极乐世界,实际这是佛教的主张,并不是佛家的哲学思想;一说到道家,大众第一反应是各种术法求仙问道,这也是道教的主张,并不是道家的哲学内涵。如果没有做到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了解,个人还是要谨言慎行的,毕竟存在蝴蝶效应,宁愿沉默,也不要一知半解的误导。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人的人生境界。冯老将人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热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道德境界:一个人了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天地境界:一个人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哲学的意义就是帮助人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中国的哲学是即入世又出世的,它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这一篇小文,能给结缘的朋友哪怕一丝丝益处就足够了。《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额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着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