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错读举例DOC.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多音字错读举例DOC.doc

多音字错读举例DOC.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多音字错读举例有些汉字是多音字,不同的音对应不同的义,今人多有误读。下面一些情况,都是新年期间看电视新闻或电视剧遇到的。拈几个来讨论一下:“差”,多音:chā,chà,chāi,cī。“差强人意”,说的是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其中的“差”,正音chā,副词:比较,略微,稍微。节目主持说成“chà强人意”,就不对了。跟这个字相关的“参差cēncī”,在广东也常被误读为“cānchā”。一部很受欢迎的电视剧,对白中有一句“这枪校过了”,其中的“校jiào”被说成“xiào”。现实中确有许多人包括部队官兵都这么说,但不能因而从众,认为这么说没问题。此音此义之“校”所组的词,如“校本、校雠、校点、校订、校对、校改、校勘、校样、校正、校音器”等,常被误读为xiào,好像“校”字就没有jiào这个音似的。“与”是个常用字,常用的音至少是两个:yǔ,yù。“与会者”的“与”,是“参加”“参与”的意思,当读去声的yù。可是在电视新闻里,不少记者,不论是中央的还是省地的,多把“与会者”说成“yǔ会者”,显得语文修养差了点儿。“琢磨”,较为特别。打开《现代汉语词典》,你会看到“琢磨”有两套音义:⑴【琢磨】zhuómó,动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2)【琢磨】zuó•mo,动思索;考虑:队长的话我~了很久∣你~这里面还有什么问题。⑴的“琢”读zhuó,声母卷舌;“磨”读mó,本韵本调,表达的是实际的动作和行为。而⑵的两个字读音都有变化:“琢”读zuó,声母不卷舌;“磨”读mo,轻声,实际读音是[m],是个弱化的音节,跟平时说话中的“什么”的“么”很相近。平时说话说到【琢磨】⑵,一般人都不会说错,但是一照稿读就往往错成【琢磨】⑴了。今年过年是喜忧参半。神六上天,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大发展,是大喜事,“载人”一词的出现频率一路飚升。然而,从上到下各级官员、各级记者,几无例外,全说成“zǎirén”,音同“宰人”,只有中央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坚持读为“zàirén”,才让人于悽然之中稍感欣慰。载,只在表“年”(如:一年半~)和“记载”(如:刊~、~入史册)时读上声zǎi,而表“装载、运送”、“充满”和“又、且”时,则读去声zài:载人、载客、运载、载体、(电脑、网络)下载、怨声载道、载歌载舞……碰到姓“载”的,称呼人家“载先生”、“载小姐”时,一定记住是去声的zài,可别说成上声的zǎi——别把人吓着!元旦前后,南方遭遇冰雪之灾。“排忧解难”一词的使用频率也一路飚升。雪灾初期,“排忧解难”被说成“排忧解nán”(包括中央台),进入二月,纠正了发音,改说“排忧解nàn”。有人说,这可能是因为开始还只是“困难”、后来变成“灾难”,所以“排忧解nán”就变成“排忧解nàn”。这不能算是得当之解。排忧解难,即排除忧虑,解除危难。“困难”在“忧”之列,而“难”则为远甚于“忧”的“危难”“灾难”。如果把“难”理解为“困难”,那么,“排忧”与“解难”就成了毫无意义的重复。《现代汉语词典》标为“排忧解nàn”,是正确的。有些字本非多音字,例如“尽”,对应两个繁体字“盡”和“儘”,一个音jìn(去声),一个音jǐn(上声),简化成一个“尽”,便成了多音字。许多人只记住了它的去声读音,就把所有“尽…”如“尽管、尽快、尽量、尽让、尽先、尽早、尽自”这一类词的“尽”都误读成去声。“屑”音xiè,是单音字。可是不知为什么硬要把它读撮口呼的xuè(从“削”类推过来?),特别是一些洗发液广告,请明星在那儿搔首弄姿,嘴里念叨着“没有头xuè”——我发誓:绝不买这种没文化的洗发液!“纸屑”、“不屑一顾”中的“屑”,也常听人念成xuè。有个电视节目叫“读书八分钟”,是挺受观众喜欢的节目,主持人为节目做的广告,有一句“让你的视野无限扩大”,其中的“扩”发音为kuàng。粤方言“扩”读同“矿”。这位主持做这则广告,讲的是普通话,把“扩大”“翻”为kuàngdà,就错了。母语为粤方言的朋友讲普通话时常出此错。说到这儿,又联想到在本市餐厅点菜,点到“蛏子、花蛤”,都得说“圣子、花甲”,若按正音“chēng子、花gé”说,大堂小姐就听不懂。这真有点儿像在北京的副食商店买酵母,你得说“xiào母”,你若说“jiào母”,多半是要遭白眼的,甚至能听到店员嘴里不清不楚的一句嘟囔:“转什么呀!臭转……”深圳主流交际语言,无疑的,现在是普通话,将来也肯定是普通话。但这个“普通话”将受到本地强势方言粤语的影响,发生一些背离标准普通话的变化,这也是无疑的。普通话与粤方言之互动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是应该抓紧研究的课题。大年初一的《焦点访谈》,报道了广东农村的新气象,一位老年农民接受采访时用了“好意头”这个词,字幕上打出来的却是“好芋头”!“意头”、“好意头”,是粤方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