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伯牙绝弦设计理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且这篇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意思。在教学时,老师采用以品析成语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体会“知音”的深刻含义,激发学生珍惜朋友间真挚情谊,积累中华经典诗文。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使学生间接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37,138页。学情与教材分析《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善于古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通过多读、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3、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真挚的友谊。教学准备:小黑板、课文挂图、毛笔横幅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成语揭题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出示毛笔横幅:高山流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当我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传说——《伯牙绝弦》,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讲得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2、简析题目板书课题:伯牙绝弦(1)“绝”、“弦”的字面意思。指名回答。意味着伯牙不再干什么?(2)简介伯牙。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琴视为心爱之物,那他为什么要把琴弦弄断呢?听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设计意图:教学无时间,凡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资源对学生都起着教育教学的作用。上课之初,看似无意却实属有心的安排了一个想象词语意境的词语交流,用“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将学生的思绪、情感、学习的氛围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出示小黑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2、学生齐读。3、指名读课文。【设计意图: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试着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在预习的基础上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三、研读文本1、初悟“绝弦”(“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伯牙绝弦”这个场景。指名回答。(2)弄清“破”、“绝”、“复”的字面意思。(3)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这句话?指名朗读。【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将“绝弦”作为切入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2、品析“善”(1)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分别是——伯牙和钟子期。板书:伯牙子期两人各有什么特点?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指名回答。(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弄清“善”的字面意思。(贴课文插图)(2)指名读。指导重读“善”、“鼓”、“听”。【设计意图:注重重点词句点拨,引导学生感悟,品味“善”字的不同意思。】3、品析“志”、“善哉”。(1)文中那些句子具体描写“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