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实用21篇).docx
上传人:挥剑****天涯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实用21篇).docx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实用21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实用21篇)阅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想,提高自己的情商。怎样才能在总结中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以下是市场调研报告总结出的消费者需求和趋势,请大家关注。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过程: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1、揭示课题。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教学反思: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二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第二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学生要首先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重点】。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教具】。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老师家住哪儿吗?悄悄告诉你们吧,刘老师家离着人民公园非常近,到底有多近呢?你们来看。ppt出示:刘老师从家出发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ppt出示:刘老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你会解决吗?ppt:60×5=300(米)。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关系式的基础上来分析点新问题,好不好?二、合作探究,构建数学模型。预设:让学生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来解释这几个词的含义。把这几个关键词搞明白了,大家再来读这个题。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学的行程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今天分析的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而且是怎么运动的?(同时出发、相对运动、最后相遇)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称作“相遇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此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表演,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表象,理解并抓住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同时、相对、相遇。现在你能和你的同桌合作把这个题目表演出来吗?用2只笔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同时从桌子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只走一遍,相遇了就停在相遇点别动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询问不同的小组)你们相遇在哪里?相遇点离谁家比较近?为什么?预设:出现相遇点在中间和相遇点不在中间两种情况。【设计意图】。通过同桌两人的模拟表演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过程和基本特征,同时学生们也在“相遇点在哪儿”的讨论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了:速度不同,相遇点不可能在中间,而是离速度慢的一方较近,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动脑思考的好习惯。3、理解速度和。老师制作了两个可以自由活动的小人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请两名同学上台来慢放一遍刚才的相遇过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