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四篇【篇一】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1-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篇二】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2-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3-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