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答案.docx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答案.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答案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州馆中与诸判官①夜集【唐】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②。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注释】①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府设于此地。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作本诗时,作者在凉州作客。②月出: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花门楼:指凉州馆舍的楼房。【文学知识】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人。以边塞诗著称,想象力丰富,格调积极乐观。【参考译文】弯弯的月亮银光铺泻,照耀着整个凉州城。月光下的边塞重镇荡漾着一片琵琶声。夜已深深,河西幕府中仍传来动听的音乐声。,已分别了三五年的老朋友们今夕欢聚。花门楼前的草又已泛黄,岁月催人,哪能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定要一醉方休。【阅读训练】1.后一句的头顶住前一句的尾,这种修辞手法叫________,在前五句中表现这种手法的词语是________。2.前四句描写凉州的景象:_______,显示当时的凉州城____的景象。3.此诗的过渡句是“________”。4.此诗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其根据是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顶真(顶针)城头、凉州、琵琶2.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繁华安定3.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4.豪迈乐观,奋发向上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二: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岑参这首诗不讲究对仗工整,没有严格的用韵,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两句中透露出作者思乡心切的愁苦。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D.结尾两句“大笑”一词,写出岑参和他的朋友乐观、洒脱的盛唐士人本色。②作者笔下的凉州景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词鉴赏【答案要点】景物的特点:宁静阔大,繁华安定,异域风情。【评分参考】可考虑将景物的特点分解成如下要点:宁静、阔大、繁华、安定、异域风情(边地色彩),能够联系诗句具体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以此为标准向上浮动,答出三个要点可得5分。3.从上面这首唐诗“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两句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说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答案要点】第一问示例: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感叹人生短暂,但不甘平庸,立志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人生态度。【评分参考】第一问3分。第二问7分,明确表态(是否认同作者态度均可)1分;联系实际,言之成理,6分。字数不足,酌情减分。拓展阅读: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赏析“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