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甲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注释:1.选自《岑参集校注》2、这首诗是天宝十三年到至德元年之间,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判官:唐代节度使手下协助处理公务的幕僚。3.白草:一种晒干后变成白色的草。4.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5.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6.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7.控:引,拉开。8.都护:镇守边疆的长官。铁衣:铠甲。着:穿。9.瀚海:沙漠。阑干:纵横。百丈冰:形容冰层之厚。10.中军:本义是主帅亲自统领的军队,这里借指主帅居住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回去的人。11.胡琴、琵琶、羌笛:都是西域的乐器。12.辕门:军营的大门。古时驻军,以两车的车辕相向树立作为营门,称为辕门。13.“风掣”句:是说军棋上落雪结冰,冻得很硬,风吹不动。掣:拉。翻:飘扬。14.轮台:在今新疆乌鲁木齐西北,唐时属庭州,隶北庭都护府,置有静塞军。15.天山:横贯新疆东西的山脉。赏析试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为下文写送别的场面,营造气氛。3.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这种不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的诗句在古诗中还有,请默写出来: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边一段文字是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赏析的。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了雪中送客的真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6.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注释:1·选自《全唐诗》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丝,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蜡炬,蜡烛。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谈时光易逝,相会无期。镜,照镜,用作动词。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夜吟,夜晚吟诗。5·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意思是对方居住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蓬山,这里指所思念着的所在的地方。殷勤,情谊深厚。看,探望。赏析试题:1、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感人表达了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此诗颌联的理解及妙处。“春蚕”二字,作者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这两句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谐音(“丝”谐“思”音)。3、“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