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求学之于犁地-----我的教学感悟平罗回中买秀琴人生是经历,经历就是故事。故事就在身边,就在每分每秒------这故事有自己,也有他人。它是自己的,也是他人的,自己的不少,他人的更多。接触的人和事越多,故事就越多。教师的故事多,教育生涯久的教师,故事就越多。我教书近二十年,故事也不少,今略挑一二,以飨读者。故事一:“地要一犁一犁地犁”人世间的事需要悟,也需要点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当时,风化正茂,年轻气盛,却被分配在一所距县城最偏远的农村初级中学任教。任就任吧,是金子何处不发光?任教当年,我接了一个初三(初级中学的最高年级)的班主任,我充分发挥了年轻大学本科生的的优势,依托旺盛的精力,在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科目上额外为学生用功——找练习题,手刻(当时只有铅刻)自己打印,逼着学生做,自己讲,着实忙活了一阵。起初,学生兴趣还比较大,听课作业方方面面完成的不错。我心里暗暗高兴,庆幸自己带了一群吃苦耐劳的孩子。梦想着自己在不久将来的成果:班级成绩肯定科科名列前茅,校长自然对我刮目相看——瞧,本科生就是不同凡响。然而,事违人愿,好景不长,不知是学生的兴趣发生了改变还是体力不支,听课情绪躁动异常,作业偷功减料,磨磨叽叽,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更有甚者,两名学生几天不到校上课。这下我懵住了:我无偿为学生补课,他们怎么就不领情呢?天下还有这么笨的人吗?更要紧的是我得赶紧弄清两个不上课学生的原委。找着地址,借辆自行车,一放学(农村中学下午四点放学)就沿途一路问去找着家。孩子不在家。家人告诉我,孩子和他爹犁地去了。那就到地里去吧。家人带着我沿着高凹不平的田间小道,来到他家田头,远远就瞅见他牵着牛,跟在后面的大人抚着犁。见有人赶到田头,大人示意停了下来。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从刚刚翻新的泥土中走了过来。儿子——我的学生对老者说:爹,我老师来了。老者急忙上前伸出沾满泥土的双手要和我握手,我赶忙迎上去伸出保养很好带着光泽的手,握住老者的手和老者寒暄了起来。寒暄完了,我说明来意,老者一听便开门见山,说出了孩子两天不去上学的原因:本来基础差,这些天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又听不懂,怕老师骂,不敢上,我说,你就那受苦的料,这些天我犁田,正缺人手,苦上几天,看你觉得在家受苦好还是还是在学校上学好。听他老人家这么一说,我忽然似乎明白了什么。真是人在事中迷,单怕有人提。末了,我说明了我的意图,老人爽快地答应了:没问题,没问题,明天一早就让去。临行时,我又语意深重的说“地已犁了不少了,该去了”。那知,老者给我留下了一句一生难忘的铭言:是啊,犁的不少。犁的再多,也要一犁一犁地犁。我猛地一惊——原来如此!离开老者我又回头看了看牵牛扶犁的景象,走过去走过来,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我彻底明白了,伴随着走过去走过来,新翻的泥土不就多了吗,这不正是地要一犁一犁地犁啊!受到了犁地的启发,我改变了教学策略:不能急,要让学生点点滴滴地去学去掌握。由此,我也得出了一条影响我一生的教学法则:饭得一口一口吃,要调着胃口吃,知识得一点一点学,要变着花样学;传授是基础,内化是关键,兴趣是动力,目标是归宿。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确立目标,实现目标。一味地强灌、硬逼,只能摧残学生脆弱的兴趣,抹杀他们求知的欲望。故事二:“老师不是不能原谅你的过失,恰恰相反,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老师不能原谅你在‘过失’后的表现”世事难卜。两年后,高中教师亟缺,我被调入完全中学任教,接了高二年级一个班。天下巧事很多,两年前犁地的王谦又成了我的学生。他已经是一个帅气的小伙了,1米8的个头,白白净净,身材匀称,潇洒英俊。与其身体条件相比,进城两年多,他的性格却变得孤僻,倔强顽固,学习吃力(班内倒数第一名),糟糕的是学到了一身的坏毛病,撒谎一串接一串,眼也不眨一下。有一次和同学闹别扭,我叫来了解情况,但他的情绪表现的极为反常,丝毫不为我的话所动。对班主任是这样的态度,何况是其他老师呢,这样的学生谁不头痛?那年,因为疫情严峻,学校要为每位进校园的人测查体温。第一天,由于组织不得力,二千多师生及外人到上早自习还没有查完,很多学生迟到了,王谦也在其中。第二天,学校汲取了第一天的教训,改变了工作方法,一切进行顺利。7:30上课,我7:15进校门时,已寥寥无人。上课15分钟后,王谦才到。我站在教室门口问他:怎么又迟到了?(以前每周迟到两三次,每次作保证,前天刚又作过保证),哪知他信誓旦旦:校门口查体温,就迟了。我直视着他的眼神,刺得他有些不知所措了,慢条斯理地说:7:15我进校门时,怎么没堵?进班后就缺几个人,其他人怎么就没堵?他慌了神,语无伦次地说:昨…昨…昨天堵了,我怕今…天堵…昨天我在校门口站了很长时间。头低下了。全校二千多名学生都有你这想法,今天的课还能上吗?他又怯怯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