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成语典故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都有哪些经典的典故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典故1【拼音】dùyóuzhīlù【成语故事】战国末期,武安君奉秦昭王之命出城巡视,到达咸阳西门十里远的杜邮时,昭王派使者前来赐武安君,让他用短剑自裁,武安君问他所犯何罪?迫于压力又不得不拔剑自杀。老百姓见他死于非罪,每年他的死期自发祭祀。【典故】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西汉·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释义】杜邮: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戮:杀。指忠臣无辜被杀。【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成语举例】夫孝子疑于屡至,市虎成于三夫,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傅燮传》成语典故2邯郸地处巍巍太行山麓,东望一马平川,西枕千山万壑,京广铁路、京珠高速、青兰高速从她的腹地穿过,交通发达,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悠悠三千年历史中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在三千年的长河中,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经过三千年的提炼和沉淀,形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与邯郸历史有关的成语有1500条之多,20xx年邯郸被命名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邯郸成语典故的形成与邯郸的历史文化分不开。春秋战国时邯郸就是赵国的都城,从战国到东汉中期兴盛达五百年之久,是战国七雄之一;汉代末期邺城的兴起;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相继在此建都,是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在这里上演,才呈现出成语典故集聚的现象。邯郸成语中每个成语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或者有一个至理名言,如反映皇家政治生活的“胡服骑射”、“完璧归赵”、“赵氏孤儿”等;反映军事斗争的“围魏救赵”、“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反映大臣忠心报国和操守品德的“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奉公守法”,“窃符救赵”,“负荆请罪”等;表现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女娲补天”、“黄粱美梦”、“梅开二度”等;鞭挞社会不良现象的“盛气凌人”、“利令智昏”、“飞扬跋扈”、“南辕北辙”等;反映人生哲理的“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胡服骑射”是一场伟大的政治军事改革;“负荆请罪”是一段动人的“将相合”故事;“完璧归赵”是蔺相如与秦始皇斗智斗勇,捍卫赵国的利益故事;“毛遂自荐“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自告奋勇,体现了抓住机遇,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赵武陵王的用人之道;“开源节流”反映了当时的富民强国政策;“奉公守法”反映了赵奢为国收税不畏权贵的情操。邯郸成语典故来源极为丰富,主要有四类,其一是散见于历史典籍中,如《东周列国志》、《左传》、《史记》、《战国策》等记载了春秋战国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二是古代赵国文人学者的文献,如战国时荀况的《荀子》,汉代的戴德、戴圣叔侄俩的《礼记》及三国、两晋、唐代文人的著作。其三是历代文人的传奇、笔记、小说、剧本等,如庄周的《庄子》,汤显祖的《邯郸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马志远的《黄粱梦》等。其四是流传于民间戏曲舞台的历代帝王将相文工武治才子和佳人的爱情故事,如《二度梅》等。这些从历史典籍和史实中提炼出的成语典故,是浓缩历史的碎片,是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传诸后世,为古老的邯郸文化正加了丰厚的底蕴,也为中国文化抹上了浓浓的一笔。成语典故3有备无患【拼音】:yǒubèiwúhuàn【解释】: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成语故事】:有一次,宋、齐等十二个国家联合攻打郑国,眼看自己国家的兵力不足,郑国的国君急忙请晋国调停,晋国也很爽快答应,于是赶紧与十二个国家商量,请他们停止攻打郑国。十二国家因为惧怕强大的`晋国,虽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的国君派使者送给晋国许多美女、乐器、乐师等。收到这些礼物,晋悼公十分高兴,并且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功臣魏绛。没想到而魏绛不但一口拒绝,并且还劝晋悼公在国家强盛时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处于危险之中,在享乐时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这样才能随时做好应付的准备。晋悼公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见。成语典故4“困兽犹斗”这则成语的困兽是被围困的野兽;犹是还。比喻在绝境中的失败者还要挣扎抵抗。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斗,况国相乎?春秋时,晋国发兵去救援被楚攻打的郑国,可是晚到了一步,郑国已投降了楚军。这时晋军主帅荀林父主张退兵,可副帅反对,最后由于意见不一致,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晋景公得到这一消息,很是气愤。晋军将领回国后,晋景公立即叫人把败军将领带上殿来,大声斥责,追究责任。那些将领见国君大发雷霆,跪在一旁,不敢吱声,过了一会,荀林父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