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docx
上传人:听容****55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成语典故.docx

成语典故.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成语典故成语典故大全成语典故大全1典源出处《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程炎震注云:“《晋书·玉衍传》取此,云衍尝丧幼子。盖以万年十九卒,不得云孩抱中物也。”余嘉锡案:“今《晋书·王衍传》作‘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吴士鉴注曰:“王戎丧子,年已十九,不得云孩抱中物。《世说》误衍作戎,合为一事。”释义用法王戎(一说应为王衍)幼子夭折,山简前往吊唁,见王戎非常悲痛,就说,一个怀抱之中的小孩子,何至于此?王戎回答:“世上最重感情的正是我们这样的人。后用此典表现人情感专注丰富,多指自己或自己一类的.人。用典形式【情所钟】宋·苏轼:“况复情所钟,感慨萃中年。”宋·陆游:“人生真与梦何校,我辈故应情所钟。”【情钟甚】明·高启:“劝君不用情钟甚,即是当年未有时。”【我辈钟情】明·唐寅:“莫道无情何必尔?自缘我辈正钟情。”【我辈情钟】宋·苏轼:“我辈情钟,古来谁似龙山宴。”宋·范成大:“我辈情钟,匆匆相见,一笑真难得。”宋·姜特立:“我辈情钟君漫与,为云为雨应难据。”【钟情我辈】清·王夫之:“钟情我辈聊如此,瞥眼他生固不争。”【情之所钟】宋·陆游:“情之所钟在我曹,莫倚心肠如铁石。”【情钟吾辈】宋·陆游:“自古情钟在吾辈,尊前莫怪泪沾衣。”【情钟我辈】宋·苏轼:“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元·耶律楚材:“寥落龙沙寄此生,情钟我辈岂无情。”【忘情岂我辈】宋·杨万里:“忘情岂我辈,能禁秋兴悲。”成语典故大全2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释义:“秀”,优秀的意思,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这则成语也称“后起之秀”。故事:东晋时,王忱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成语典故大全3宋弘是光武帝刘秀的大司空(主监察),为人正直。一次刘秀身边需要一位博学的人,宋弘就推荐了桓谭。后来宋弘发现桓谭老是给刘秀弹奏郑国的靡靡之音,立即把桓谭叫来,责备他。后来宋弘又向刘秀谢罪,说:“我原想让桓谭忠心辅佐王室,可是现在整个朝廷都爱听郑国的亡国之音,希望治我的罪。”刘秀就把桓谭免职了。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刘秀希望她从满朝文武中再选一位丈夫。湖阳公主说:“满朝大臣中,宋弘的才貌和品行最好。”于是刘秀召见宋弘,说:“俗话说,一个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富有的朋友;发了财了就要另娶妻子,这可是人之常情啊!”宋弘说:“我听说,一个人在贫贱时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记的;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是不能抛弃的。(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和湖阳公主只好打消了念头。(出《后汉书》卷二十六)成语典故大全4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和明太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