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HYPERLINK"http://www.xintuocp.com"信托产品http://www.xintuocp.com我国社会融资演变特点与趋势展望近年来社会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有三大动因:一为规避贷款规模管制;二受货币当局推动;三因实体经济需要。对未来趋势可从五个方面观察,其一委托贷款仍将平稳增长;其二信托贷款总体将保持稳中趋缓态势;其三银行间市场债券违约风险或将增加;其四银行承兑汇票波动较大;其五复合型融资工具将加快出现。2000年以前,我国社会融资以贷款为主,间接融资比重超过90%。随着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现代公司治理改革相继完成,全社会融资呈现出多渠道发展态势,不纳入表内贷款规模统计的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快速发展,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工具逐渐兴起并迅速壮大,股票IPO总体发展稳定。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1年,我国全社会融资规模达12.83万亿元,其中贷款占58.2%,较2002年下降了33.7个百分点。(见表1)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的动因1.规避贷款规模管制。虽然1998年中央银行取消了信贷指令性计划,但对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实施“窗口指导”和行政性干预,成为货币当局调节信贷规模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规避贷款规模管制,成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据现行金融统计制度,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信托公司信托业务项下的信托贷款均不在各项贷款范畴内统计,由此成为金融机构规避贷款规模管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008年,我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当年新增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较上年分别增长了26.4%和84.7%。其中,信托贷款增长迅速,主要原因是以信托贷款为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迅速兴起并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大量表内各项贷款转化为表外的信托贷款,有效规避了货币当局的信贷规模管制。2.货币当局推动。2005年以前,我国债券市场主要是企业债和公司债,发展总体缓慢。2005年,人民银行发布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正式启动。经过近8年的发展与壮大,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规模远远超过企业债和公司债,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工具不断创新,推出了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券融资工具、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融资产品,极大丰富了我国债券市场融资工具,为中央银行引导利率定价机制建设、形成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和强化流动性管理奠定坚实的金融市场基础。2006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高达5.56万亿元。3.实体经济需要。随着企业信用销售策略的常态化发展,以及在现代支付系统支持下企业资金头寸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银行承兑汇票签发规模总体呈现平稳发展态势。虽然从数据看,每年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规模变化较大,但已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也即票据融资已经包含在贷款中,因此年度银行承兑汇票签发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此外,随着企业生产形态的发展与变化,产业投资基金、保单融资、过桥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也开始出现。还有,金融机构针对高科技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缺乏抵押品的特点,开发出无形资产质押、股权质押贷款等融资产品,有效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要。我国社会融资发展趋势1.委托贷款仍将平稳增长。委托贷款通常是企业集团成员之间资金融通的重要途径。《贷款通则》排除了企业之间相互直接借贷情形。司法实践上也难以实现对企业之间正常借贷关系的保护。因此,法人企业之间需要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来完善借贷法律关系。当然,也存在企业通过委托贷款实现资金闲置增殖的情况。截至2012年9月末,我国单位存款余额高达44.2万亿元。虽然企业存款规模庞大,但资金在企业之间分配极不均匀,企业间客观上也存在相互融通资金的需求。同时,未成立财务公司的集团,也需要借助委托贷款形式,以实现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与运作。可以合理预测,在民间融资规合法化前,委托贷款可能会是企业之间相互调剂资金的重要渠道。2.信托贷款总体将保持稳中趋缓发展态势。信托贷款有别于委托贷款,是依据信托合同所形成的一种资金融通关系。信托贷款中介为信托公司。信托贷款资金募集方式为单一信托和集合信托两种方式,分别对应的是单一主体和多个主体。对信托公司来说,信托公司可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也可用信托资金发放贷款。前者被统计在各项贷款范畴内,后者被称为信托贷款。近年来信托贷款增长放缓,主要是受到监管当局的政策限制。虽然今年以来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但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以相对较高的收益率吸引储户资金的经营惯性在短期内仍不会有实质改变。当然,近期信托贷款理财产品风险逐步显现,可能会降低市场兴趣。因此,预计未来我国信托贷款总体将保持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3.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