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时的认识.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整时的认识.doc

整时的认识.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马民)尊敬的各位领导及同仁们:我们所选取的这册教材有其时代性,它是继2001版之后的新版教材,它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再现体,它已于去年秋季开始使用。(课件)画面:新版教材书的封皮《新课标》中已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新教材更有利于实现“四基”教学目标,这样就使教材的风格和特色更加鲜明,将数学学科体系的严谨性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有机结合,更好的促进了教育教学活动。这册的教学重点内容是(课件:目录)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除此之外教材中还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表等内容,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不多,但都很重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教材的目录页画面(马民)《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在教材编排上有这样的两个特点:(1)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课件出示书中画面(翻页自动)小红起床小时的一天快乐的周末(课件)画面:渗透接近整时的内容。(课件)课件出示6题画面刚才,我们所阐述的是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件)画面:单元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时代性严谨性开放性铺垫性新版教材数学体系自主学习未来认知(王晶第原第五页)(孙红松)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我想说说我的想法;学生到底拥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授课前我想首先教者要进行学情调研和分析。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表格:课件:《认识钟表》学情调研与分析表《认识钟表》学情调研与分析表调研方式是访谈法,调研人数大约在班级人数的一半左右。调研内容有这样的3项:1.说说钟面上有什么?2.知道表针名称吗?3.试着认读两个时刻。然后根据调研的结果再进行分析,这样教师就如实地掌握了学生的原有认知。(马民)孙老师设计的这个学情调研与分析表,我觉得特别实用,它可以让教师充分地掌握学生的已有认知,这样教师才能科学合理地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耿丽)画面:我认为要想上好这节课,就要转变教材的功能,把教材由原来的“教本”变成“学本”,这样就使教科书成为了学习的工具,成为了获取自主学习知识信息和情境材料的读本。所以在教学时,我要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小红起床”“小明的一天”“快乐的周末”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画面:三个图放一起画面小红起床小明的一天快乐的周末(马民)唉!书中的插图学生都是非常喜欢的,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耿老师和王晶老师在教学中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新知,这让学生体会到教材就是他的学习工具,这样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做了一个极大的铺垫,你说呢?红松?(孙红松)对,这就是新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图文并茂、生动直观。(马民)谁还想说说?(王晶)画面:我认为要想上好这节课,在备课时老师要备出独特的教学风格,备出创新点来,不能把备课过程和环节程式化,而是要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追求最大化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不怕百招会,就怕一招鲜”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复习引入这一环节,我要让学生感受化直为曲的过程。首先出示直尺(课件),复习20以内数的顺序,观察尺子上缺了哪四个数?(课件:3、6、912)接着引导学生在尺子上用自己喜欢颜色的彩笔,找准位置书写上,老师介绍刻度。最后课件演示(课件),让学生感受尺子由直变曲的变化过程,观察尺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了什么?我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就知又巧妙的引出钟面中的数字及刻度,为新授做了极佳的铺垫。画面:(1)直尺画面(2)填数字(四个)画面3、6、9、12(3)化直为曲的过程(孙红松)我觉得你的这种设计非常巧妙,但导入环节我想采取“新龟兔赛跑”这种方式来引出钟面,这样能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钟面结构。课件:龟兔赛跑我是这样设计的,用课件制作出了龟兔赛跑的情景。让龟兔绕着12棵树围成的圆圈赛跑,乌龟跑得慢、兔子跑得快。在相同的时间内,兔子跑一圈,乌龟却只跑了两棵树之间的一个空,这时把乌龟变成时针,把兔子变成分针,整个画面表面上看是龟兔赛跑,实质上是一个钟面的运动。我想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一定会更吸引学生的眼球。(耿丽)我认为这种导入方法虽然趣味性很强,但我觉得有点偏离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这种方法用在学习“一时等于60分”时更恰当,你们认为呢?(孙红松)我不这样认为,我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