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DC-CIK生物免疫疗法治疗胆囊癌的机制胆囊癌(carcinomaofthegall-blader)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占首位,其它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胆囊癌发生在底部多见颈部,次之体部较少,组织学上腺癌占80%,未分化癌占6%,鳞癌占3%,混合癌占1%。胆囊癌可直接浸润周围脏器,亦可经淋巴道血循环神经胆管等途径转移及腹腔内种植,晚期病人可发生远处转移,但一般发生的较晚和较少。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较长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国内教科书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自从2009年卫生部引进了生物免疫疗法以后,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已经认识到了DC-CIK生物免疫疗法的特点和优势,其中也有很多胆囊癌患者采用了DC-CIK生物免疫疗法,根据我们的后续电话跟踪,发现该疗法对于提高胆囊癌患者的抗癌能力,减小放化疗的副作用,防止术后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有着显著的作用。那么DC-CIK生物免疫疗法治疗胆囊癌的机制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DC-CIK生物免疫疗法的核心是DC细胞和CIK细胞,下面我们就从这两种细胞开始说起:CIK细胞的抗胆囊癌机制北京304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张书山主任介绍说,目前国际细胞免疫学公认CIK细胞可被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有关识别结构激活,导致胞浆毒性颗粒释放而杀伤胆囊癌细胞;CIK细胞也可因表面CD3受体结合而激活,导致胞浆毒性颗粒释放而产生溶瘤作用;CIK细胞可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或杀伤;CIK细胞也可诱导胆囊癌细胞凋亡,因CIK细胞能活化胆囊癌细胞凋亡基因,使得FLIP、Bcl-2、Bcl-xL、DAD1和survivin基因表达上调。CIK细胞能促使FasL的合成,研究发现CIK细胞培养上清中含有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可溶性的FasL。因此,CIK可通过配体受体(Fas∶Fc)介导的的方式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故CIK细胞尤其适用于FasL阳性胆囊癌的免疫治疗。Ortado等用过氧化酶免疫染色法,发现CD3+CD56+CIK细胞能分泌穿孔蛋白(PFP),该蛋白与靶细胞溶解有关。LFA-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介导CIK细胞杀伤靶细胞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可被LFA-1单抗和ICAM-1单抗阻断。使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和Ⅱ类抗体不能阻滞CI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表明CIK细胞对胆囊癌细胞的杀伤具有非MHC限制性,因而CIK细胞对多种不同组织来源的胆囊癌细胞均有杀伤作用。DC细胞的抗胆囊癌机制机体抗胆囊癌免疫的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是机体抗胆囊癌免疫的主要形式,而产生CD8+的CTL是抗胆囊癌细胞免疫的关键。在胆囊癌患者体内,只有APC捕获并加工处理呈递胆囊癌抗原后,才能形成针对胆囊癌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克隆,从而形成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效应[9]。针对肿瘤患者体内的免疫状况,DC在抗胆囊癌治疗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如通过细胞表面高水平的MHC-I、MHC-Ⅱ类分子呈递丰富的胆囊癌抗原肽作为激活抗胆囊癌CTL的第一信号,同时提供高水平的B7-1、B7-2、CD40等黏附分子作为第二信号而充分激活胆囊癌特异性的CTL。DC与T细胞结合后,可以分泌大量IL-12及IL-8等细胞因子,主导CD4+Thl型的免疫应答,对胆囊癌病灶的清除有利。此外,DC还分泌趋化因子,专一性趋化初始型T细胞,促进T细胞在胆囊的聚集,增强对T细胞的激发。DC-CIK疗法治疗机制DC-CIK治疗,是在体外培养造血干细胞,诱导其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再用经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CIK细胞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的治疗技术。即将树突状细胞(DC)与CIK细胞进行共同培养而成的杀伤性细胞群体(DC-CIK)。其实人的体内本身就拥有一些具有杀伤胆囊癌细胞功能的免疫细胞,但胆囊癌患者体内本身的免疫细胞由于没有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无法有效地抵抗肿瘤细胞的疯狂增长。因此生物DC-CIK细胞治疗技术正是通过从患者体内抽取部分免疫细胞,然后在其体外进行培养、诱导、激活等一系列操作,使其抗肿瘤的活性大大提高后,再把这些本来就来源于病人自身并在体外激活了的抗肿瘤细胞回输到病人体内,让这支经过特殊训练的“特种部队”去杀灭胆囊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