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心律失常Arrhythmias一、几点基础知识一、几点基础知识1、心脏传导系统2、心肌生理特点3、心律失常定义4、心律失常分类5、相关ECG波段传导系统心肌细胞具有:1、自律性2、兴奋性3、传导性4、收缩性可见前三者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心肌电生理之一——自律性自律起搏细胞:具有起搏功能,不具有收缩功能其部位在:窦房结、冠状窦区、心房传导束、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等。其自律性高低依次是:窦房结:最高,60—100次/分;房室交界区:次之,40—60次/分;希氏束以下:最慢,25—40次/分。工作心肌细胞:具有收缩功能,不具有起搏功能。心肌细胞电生理→→心律失常定义心律失常分类1、P波2、QRS波3、P-R间期4、R-R(P-P)间期宽窄快慢早晚齐乱正常窦性停搏(sinusarrest)1、窦性心律2、较正常P-P间期长的时间内无P波发生,或P与QRS波均不出现,3、长间期与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病窦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SSS)期前收缩—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过早搏动或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发生机制:1、折返激动;2、触发活动;3、异位起搏点的兴奋性增高。其共同的ECG特点:提前出现一个(或两个)异位节律。期前收缩常用术语——联律间期代偿间歇插入性早搏单源性早搏多源性早搏频发早搏二联律三联律R-on-T联律间期(couplinginterval)指异位搏动与其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房性早搏的联律间期应从异位P波起点测量至其前窦性P波起点,而室性早搏则应从异位搏动的QRS起点测量至其前窦性QRS起点。如图a代偿间歇完全:a+b=2个正常心动周期不完全:a+b<2个正常心动周期单源性早搏——指早搏来自同一异位起搏点或有固定的折返径路,其形态、联律间期相同。多源性早搏——指在同一导联中出现2种或2种以上形态及联律间期互不相同的异位搏动。如联律间期固定,而形态各异,则为多形性早搏。频发早搏——每分钟早搏次数多于5次者。二联律——1次正常+1次早搏,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三联律——2次正常十1次早搏,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R-on-T异位性心动过速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supraventriculartachycardia,PSVT)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房室交界区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常因P`波不易辨别而将两者统称。2、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PP`----P-R-----------QRS一般正常宽大畸形R-R(HR)160~250次/分140~200次/分PP`----P-R-----------QRS一般正常宽大畸形R-R(HR)160~250次/分140~200次/分扑动与颤动扑动与颤动可发生在心房或心室,是一种较阵发性心动过速频率更快的主动性异位心律。其电生理基础:心肌的兴奋性增高,不应期缩短,同时伴有一定的传导障碍,形成环形激动及多发微折返。分类心房扑动(atrialflutter,AFL)心房纤颤(atrialfibrillation,AF)心室扑动(ventricularflutter,VFL)心室纤颤(ventricularfibrillation,VF)PF(250~350次/分)f(350~600次/分)P-R-----------QRS一般正常宽大畸形R-R(HR)规则绝对不规则PF(250~350次/分)f(350~600次/分)P-R-----------QRS一般正常宽大畸形R-R(HR)规则绝对不规则窄室扑(VFL)发生机制:心室肌产生环形激动。产生两个先决条件:(1)、心肌明显受损,缺氧或代谢失常;(2)异位激动落在易颤期。其危害性:心脏失去排血功能。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恢复,便会转为室颤而导致死亡。室扑(VFL)发生机制:多灶性局部兴奋,完全失去排血功能。VFL和VF都是极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P-------------P-R-------------QRS-T不正常,波幅大而规则不正常,小而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block,AVB)一度AVB——1、P--R间期>0.20s;2、每个P波之后均有QRS波群;3、QRS形态一般正常。二度AVB——表现为部分P后无QRS波分两型:①、二度Ⅰ型AVB(莫氏Ⅰ型)②、二度Ⅱ型AVB(莫氏Ⅱ型)二度Ⅰ型AVB(莫氏Ⅰ型)——文氏现象(1)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