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0加强发展职业教学的工作方案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提高自主创新守业能力服务,为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促进就业、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平安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十一五”时期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要按照“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贴近市场、满足需求”基本方针。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进一步健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当地特色、布局合理、普及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实现“三个相当”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人数与学历教育人数大体相当,民办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与公办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大体相当。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优质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目标迈进。具体目标是:1.年,全市重点建设1所在校生规模达1万人。力争有4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级或省级重点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2.8万人。2.建设5个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和6个省级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骨干重点专业。建设5个市级以上重点实训基地。建设33个相对稳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9个社区教育培训基地。3.加快城镇在职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技能劳动者15万人。全市技术工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中级工达到50%以上,高级工达到20%以上,每年培养中级工5000名,其中3000名由各类职业学校直接培养;培养高级工以上技术工人1000名,其中由院校培养600名;每年培训企业在职人员14000人次,其中由各类职业学校直接培养5000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0000人次,其中由各类职业学校直接培养2000人次。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大力开展对农村劳动者的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劳动者1万人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并具备信息采集和经营销售基本知识。二、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为我市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服务。认真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其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认真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依照发展“一村一品”要求,重点在粮食、水果、水产品、蔬菜等领域,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文明教育力度.实现1万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认真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继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守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方法地对社区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三、以就业为导向。(七)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守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八)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时更新教学内容。灵活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重点发展面向我市铜材业、眼镜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的专业。要拓宽专业方向,增强专业的适应性。重点建设一批适合当地需求的骨干重点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