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地理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人口过程和发展类型的基本概念人口过程人口问题跟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一样,是当代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计划生育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不是一个静止的总体,它永远处于错综复杂时空运动过程之中。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三种过程。1、人口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变动的结果人口数量的增长或减少。2、人口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迁入迁出,变动结果是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变化,发生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改变。3、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等到。人口年龄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从图中知图(一)增长型、图(二)稳定型、图(三)衰减型人口的发展(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1、过程:公元前,中国人口大约在1000万公元初到17世纪中期约在5000—6000万上下1684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1760年,人口突破2亿从1900年到1954年,由4亿增长到6亿,1990年达11.34亿,1990年人口11.34亿2000年人口13亿人口总数一直居于世界首位2、类型人口再生产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1)高出生率、2)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3)高-低-高型与低-低-低型(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人民共和国得人口发展历程分二高一低一下降四个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1945-1957):这五年平均年增长为1311万,封建的“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1958-1961年: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人民公社”“大跃进”等政策的失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1962-1973年:12年的人口出生高峰。因“文化大革命”的失控。4.1973年以后:计划生育的实施,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人口基数大。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不会因为一旦采取控制人口措施后,人口会立即停止增长。目前又正处于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农村总和生育率一直在2.8个千分点左右徘徊。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庞大的人口基数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人口的再生产实现了两次转变:50至60年代实现了“高、高、低”向“高、低、高”的转变;70年代以后,初步实现了“高、低、高”向“低、低、低”的转变,但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高。增长型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出现局部地区向老年型变化的趋势。日趋平衡的性别比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一向比世界其它国家高。我国年龄组性别比不同,性别比随年龄组不同而改变。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性别比也有差异。北京、云南、山东性别比低。不平衡的人口分布界线如果从东北黑龙江的爱辉县,向西南云南腾冲县作一直线将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分布1)平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为118每平方公里。2)东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2。9%居住着全国95。45%的人口;3)西北面积57。1%仅有5。5%的人口。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17957人每平方公里。其次是香港为6101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增少的有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每平方公里为6人。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还部到总人口的1/3,比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平均水平42%要低,比发达国家的80%以上差得更远。我国城镇化的方针“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1949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原因:1、由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行优先照顾,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因此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率降低,平均寿命提高。2、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有别于汉族的比较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异常少数民族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明显高于汉族。3、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过去没有正确表明自己民族成份的人,近年来陆续改变了自己的民族成份;同时各民族通婚家庭中所生子女,往往选择少数民族成份的居多,这些都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口素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起决定作用的有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因素。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中国从70年代以来的20年,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到1990年的21.6%1.人口基数过大。2.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