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名人的故事名人的故事(精选15篇)名人的故事1公元1688年,也就是历史上的清朝康熙27年,由于御史郭瑗的弹劾,一代权相纳兰明珠被捕下狱,罪名是“xx,结党营私,负恩乱政”。对于自己为何被拿掉,明珠很清楚。第一,郭瑗的弹劾处处都落在实处,他无可辩驳;第二,要拿掉他的人其实是康熙皇帝,郭瑗只不过是个枪手而已,辩驳也没有用。对于自己的结果,明珠也很清楚,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个,自己人头落地,但不会牵扯上家人;第二个,康熙皇帝会法外施恩,留下他的性命,但会削职为民。以康熙的宽厚本性来说,第二个结果的可能性更大。对于一般人而言,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但是,对于明珠这样的人而言,剥夺他的政治生命,比杀了他还惨,他不甘心。这时候,明珠想起一个能救他的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政敌,时时都想置明珠于死地的一等公、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他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政治对手拉自己一把呢?于是,他走了一步险棋。这步险棋就是:让一个名为索党而实际上是明员上书,弹劾明珠“结党营私、动摇国本、图谋造反”。从表面上看,明珠的这步棋走得很笨。按照郭瑗弹劾的罪名,明珠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自己人头落地而已,但按这个官员的罪名定罪的话,不光明珠的人头要落地,连他的家人也要被诛灭九族,他这是加重自己的罪名。然而,明珠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以康熙的聪明,不可能相信明珠会造反。这样一来,就变成了索党借机攻击明党,这是康熙无法接受的。第二,康熙以罪名拿掉明珠,只是想分化明珠的力量,他不想牵扯到明党的其他官员。明党的其他官员为了明哲保身,就不会全力拯救明珠,也就避免了朝廷动乱。然而,索党官员弹劾明珠结党谋反。谋反啊,可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了,就会必然地牵扯到明党的其他官员身上。明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必然会全力地保护明珠。这样一来,就不是明珠一个人面对康熙了,而是整个明党在面对康熙。第三,在索党与明党相争的关键之时,如果再处罚明珠,那就证明索党获胜,从而会造成索党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身为上者的康熙无法接受的。因此,他必须保住明珠,保住明党和索党的力量平衡。这样,明珠的性命和政治生命也就保住了。事情发展的结果正如明珠所料。这个官员上书弹劾后,索党一见这是个彻底打倒明党的机会,纷纷上书弹劾明党。明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也纷纷上书为明珠辩护。结果,原本只是弹劾明珠的经济案件,变成了索党与明党大结算的政治事件。无论谁胜谁负,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伤害。康熙为了维护大局,为了保住朝中力量的平衡,不得不对明珠重重拿起,又轻轻放下。他只免去明珠的大学士之职,不久之后,又让他担任内大臣,依旧留在自己的身边。在这个职位上,明珠一做就是20年,直到康熙47年去世。明珠的这招棋,不仅他用过,其他许多人都用过。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有这样一个理论:一个稳固的政治集团,只能有一个一号人物,众多的三号人物,不能在中间再有一个二号人物,对于上位者而言,维护权力的平衡最重要,不能让一个党派独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对于下位者而言,敌对势力的存在同样也是重要的。有了敌对势力,才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否则,自己就成为上位者的威胁,等于是引火烧身。名人的故事2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仅敢于立志,此时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名人的故事3他常年在外面拍电影,有时在本地,有时在外国,有时则是在飞机上度过。有一天,他因病在家里躺了一天,傍晚的时候,妻子高兴地拿着一个大花瓶走到他面前,对他说:“我要给你颁发奖杯!”他问为什么,妻子神秘地一笑,说:“因为你今天全天都没有出门!”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忙碌到什么程度的人;可想而知,他的儿子跟他见面的机会能有多少。但是,那时儿子毕竟还是个孩子,有着和其他孩子一样的虚荣心。一天,他的助手向他转达了儿子的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父亲能亲自开车去接他放学。这天,风尘仆仆地下了飞机以后,他看看手表,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于是开着车直奔学校,连脸都没来得及洗一下。他想给儿子一个惊喜。他打电话告诉孩子的司机:“今天你在家里歇着吧,我现在正在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放学铃声响了。他热切地打量着从门口走出的每一个学生。但直到所有的人都走光了,他也没有见到孩子的身影。终于,司机给他打来电话:“先生,你的儿子正在学校门口等你呢,怎么你还没有到?”他说:“我也在学校门口。”司机问:“你在哪个学校门口?”他说出某某小学的名字。司机说:“先生,你的孩子已经读中学了!”等他赶到那所中学的时候,孩子已经要步行回家了。他把儿子叫上车,儿子好半天都没有理睬他。他默默地开着车,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快到家的时候,儿子带着哭腔说:“爸爸,我的同学都走光了!你来接我还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