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西方文学体裁的分类问:什么是文学体裁的分类?答:文学体裁的产生,是文学发展到较成熟阶段的结果,是人们的文学观念自觉的产物。随着文学的丰富和发展,就出现了对文学体裁划分方法的研究。中外文艺理论家都很重视文学体裁的分类问题,他们各自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大量的文学文本分成若干体裁,形成了不同的分类方法。问:西方文学体裁的分类方法是如何形成的?答:西方文学体裁的分类源于古希腊。根据共有的特征对文学文本进行分类或描述的尝试始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在说明“诗”(文学)的分类时指出,文学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于是文学就有三类,“假如用同样媒介摹仿同样对象,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方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这三类文学就是古希腊的史诗、抒情诗和戏剧文学。由此构成了“三分法”即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基本雏形,但尚不具备完整的理论形态。此后,西方文论家逐渐拓展完善并多采取这种三分法。古罗马的贺拉斯很重视文学体裁的分类问题并将其具体化。他在《诗艺》中一方面明确规定“每种体裁都应该遵守规定的用处”,另一方面又肯定可以用“独到的方式”的创作,“或遵循传统,或则独创;但所创造的东西要自相一致。”于是他为各种诗律的音步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在戏剧方面他提出了新的看法,明确肯定了戏剧中可以同时存在悲剧和喜剧的不同表现方式。问:古希腊、罗马之后,西方的文学体裁分类又有了什么发展?答:到了17世纪,法国文论家布瓦罗对文学体裁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体裁做了种种规定,比如高贵的悲剧体裁是写人的巨大的不幸、激情冲突等痛苦;戏剧或讽刺诗只能写日常生活中不理智的琐事和人的弱点;田园诗写平和宁静的心绪;哀歌写忧郁的爱情等等。黑格尔从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上来论述文学体裁的分类。他指出叙事诗是客观性文学,抒情诗是主观性文学,它们都有其片面性,惟独戏剧是包含了主客观因素的综合艺术,具有优越的地位。19世纪,俄国文论家别林斯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观点,并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充分的说明,使“三分法”理论达到更加完善的高度。问:西方文学体裁“三分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别林斯基说:“把诗歌分成三类——抒情的、叙事的和戏剧的——是从它作为对真实的认识意义出发,也就是从认识精神——主体对于认识对象——客体的相互关系出发的。抒情诗表现一个人的主观方面,把内在的人揭示于我们面前,因此它整个儿是感觉、感情、音乐。叙事诗是当时已经完成的事件的客观描写,是艺术家为我们选的最恰当的观点,显示出一切方面,表现给我们看的一幅画。戏剧诗是这两个方面、主观的或是抒情的和客观的或者叙事的方面的调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已经完成的,而是正在完成的事件;不是诗人向你报导事件,而是每一个登场人物向你现身说法,为自己说话。”“三分法”由于根据文学文本塑造形象的不同表现方式进行分类,抓住了文学体裁的一个重要内在特点,能鲜明地区分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三者最重要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一定的科学性。“三分法”的应用范围遍及欧美,至今仍被文艺理论界沿用。“三分法”的缺陷在于忽略了各类体裁文学文本在体制、结构、语言等外部形态方面的特点。问:到了20世纪,西方文学体裁的分类有了什么新的发展?答:进入20世纪,从雅各布逊这样的俄国形式主义者开始,一直在将文学种类和语言结构联系起来。他认为,抒情诗是第一人称单数,现在时态,而史诗是第三人称,过去时态。雅各布逊希望说明语言的固定的语法结构和文学种类之间的对应关系。“然而对类型理论作出最大新贡献的也许要推N·弗莱在《批评的解剖》(1957)中提出的有关神话和原型的一套综合的类型学理论。”弗莱认为,西方文学发展史是一种回复原始神话的循环,即按神话的四种类型原型:春天(神话、传奇)——夏天(喜剧、牧歌)——秋天(悲剧、挽歌)——冬天(反讽)的顺序发展,由春而冬,又由冬而春。文学由神话到反讽发展到极端,就会出现返回神话的趋势。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实绩,如卡夫卡和乔伊斯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弗莱这种关于文学的类型学理论。二、中国文学体裁的分类问:中国文学体裁的分类方法是如何形成的?答:中国古代文论关于体裁、体制的理论非常丰富。古文论中的“体”、“文体”,涵义之一是指作品的体裁、体制。古人对体裁、体制十分重视。《尚书·毕命》篇将“辞尚体要”与“政贵有恒”并举。其后,墨子论述道:“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彩为肌肤,宫商为声气。”宋人倪思提出了“文章以体制为先“的思想。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