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语文课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docx

语文课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课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二、讲读课文1、读1、5段,讨论问题。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提示: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②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了哪些文化现象?有何特征?读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提示: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讨论问题: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提示: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3、用以上方法自读第8段。①本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中心句“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关键词“满足”)②文中有一段相关生活的精彩描摹,请一位同学表演。⒋用相同的阅读方法自读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内涵。(提示:不爱管闲事、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⒌角色表演人物对话:6、文章写得很精彩,但我们不难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的落后的一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北京的胡同必然解体。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中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怀旧,伤感情绪?三、小结:主旨: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产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四、作业学习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实地考察一下我们十四中,写一写“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对十四中的老师、十四中的学习生活、十四中的学校管理、十四中的风格有了独特的感受,就在这个基础上作文。附:板书设计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多: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奇:奇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静:静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北京人的生活:封闭自足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