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屠龙之技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docx
上传人:雨巷****莺莺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成语屠龙之技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docx

成语屠龙之技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成语屠龙之技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成语屠龙之技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屠龙之技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欢迎大家分享。【成语】:屠龙之技【拼音】:túlóngzhījì【解释】:屠:宰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成语故事】: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在《庄子·列御寇》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名叫朱泙漫的人。他聪明伶俐,家中也十分富有,什么都想学。他为了学成一套奇怪的本领,便卖光了家产,凑足了千两黄金,到很远的地方去寻师学艺。他先是读书学习治国安邦的道理,很快了解了很多善于治国的贤相,如商朝的傅说,周朝的太公望,以及春秋时期的公孙侨、晏婴、管仲等。他认为已经出了那么多贤德的政治家,自己就不必再步他人的后尘了。他又对行兵布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了《孙子兵法》和《司马攘直兵法》。他问老师:“孙子兵法和司马兵法,除了您,还有人掌握它吗?”老师说:“军事家出现了很多很多,懂兵法的怎么会只我一个人呢?”朱浮漫一听,觉得索然无味,说:“既然这样,我再学还有什么用呢?”不久,有人向他介绍说:“很远的深山幽谷之中住着一位奇人,名叫支离益,会一手屠龙的绝艺。只是这个人很难找,他也不轻易收徒,你若学会屠龙之技,任何人都比不上你了。”朱泙漫听了为之一振,当即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支离益的住所。不巧支离益出门远游,朱泙漫只好在附近一间茅草屋住下来,耐心等待支离益的归来。支离益实际上并没有出门,他只是为了考验一下这位青年人的信心和耐心。他见朱泙漫决心很大,这才收他为徒。朱泙漫学习很认真,又肯下功夫,整整三年时间,才把屠龙之技学到手。朱泙漫回到家后,别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本领,他便兴致勃勃地讲开了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踩住龙的尾巴,怎样从龙颈上用刀……他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却都忍不住笑了,就问他:“你见过龙吗?哪里有龙可供你杀呢?”朱泙漫回答不上来。于是人们忍不住笑起来,告诉他:“学本领是为了有用处,如果学的东西毫无用处,学得再精通,也是一文不值。”朱泙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没有龙这种东西,他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的本领都是白学了,根本没有地方使用。典故出处:《庄子·列御寇》。意思:指脱离实际,难以派上用场的技术或理论。也比喻技高而无用的技术。周朝时有个名叫朱,人生格言?漫的人,他把家产全部变卖,带着千金巨款,出门寻师学艺。三年后,朱?漫回来了。人们问他:“你这三年工夫学会了什么手艺?”他说:“我拜了屠龙专家支离益为师,学会了杀龙的绝技!”接着他就指手划脚,大谈其杀龙的技术:杀龙该用什么样的刀,该怎样按住龙头,怎样剖开它的肚子……听的人都已笑了起来,大家说:“你这杀龙的本领,果然是绝技,只可惜,哪里有什么龙来让你杀呢?”这是《庄子·列御寇》中的一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脱离实际的那种技术或理论。原文为: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相关介绍"列御寇"本是篇首一人名,这里用作篇名。全篇由许多小故事夹着议论组合而成。内容很杂,其间也无内在联系,不过从主要段落看,主要是阐述忘我的思想,人生在世不应炫耀于外,不应求仕求禄,不应追求智巧,不应贪功图报。题解全文大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虚而敖游者也",通过伯昏瞀人与列御寇的对话,告戒人们不要显迹于外。人们之所以不能忘我,是因为他们始终不能忘外,"无能者无所求",无所求的人才能虚己而遨游。第二部分至"而不知大宁",通过对贪天之功以为己有的人的批评,对照朱泙漫学习屠龙技成而无所用,教导人们要顺应天成,不要追求人为,要像水流一样"无形",而且让精神归于"无始"。第三部分至"唯真人能之",嘲讽了势利的曹商,批评了矫饰学伪的孔子,指出给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惩罚的,还是他自身的烦乱不安和行动过失,而能够摆脱精神桎梏的只有真人,即形同槁木、超脱于世俗之外的人。第四部分至"达小命者遭",先借孔子之口大谈人心叵测,择人困难,再用正考父做官为例,引出处世原则的讨论,这就是态度谦下,不自以为是,不自恃傲人,而事事通达随顺自然。余下为第五部分,进一步阐述处世之道。连续写了庄子的三则小故事,旨意全在于说明一无所求的处世原则;最后又深刻指出,不要自恃明智而为外物所驱使,追求身外的功利实是可悲,应该有所感才有所应。相关人物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列子,本名列御寇,信奉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