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歌教学反思曹蔚凤高三语文组新课改的实施,新课标的确立,确实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新课程体系的诞生,需要有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队伍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用现在的眼光看,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成长。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作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上,我在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陶冶的同时,从中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和创新与反思的机会。我们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诗歌光耀古今,彪炳千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历代诗歌中汲取营养和精华。粤教版特别采编了唐诗、宋词和元散曲这些璀璨夺目的明珠,编写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这一选修文本,让学生欣赏到了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领略到了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歌咏了北宋的旧曲新声,倾听了南宋的乱世词心,也聆听了元散曲的雅俗兼容的艺术心声。在教学中,我根据鉴赏诗歌离不开对意象和意境的理解开始,首先介绍了有关“意象与意境”的感性知识;然后从诵读出发,了解“格律与节奏”帮助学生深入地欣赏诗歌的音乐之美和谐之美;“联想与想象”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艺术魅力,既能够进行分析鉴赏,又能够学会应用;最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又一重要方法——寻找诗眼和词眼,理解用典,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一纬度中,主要采用了小步轻迈,分层推进的方式,力求推动学生初读文本,然后深入研读文本,最后的得出自己的感受。在诗词曲教学上,我觉得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做法上有几点值得肯定:首先,教师的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学会鉴赏诗歌的前提。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道就是道德、道义,就是做人的原则,做人的尺度。理解别人,尊重别人,为别人的进步感到高兴,这是做人最起码的美德。随着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教师的角色也由师道尊严的权威者转换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调控者。然而并不说明教师是可轻可重的随机角色,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探索教学规律,体会教学思想方法,构建教学模型,都需教师为学生提供实例、创设情境。因此教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制约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老师指导灌输学法在诗歌教学中并非毫无作用,恰好相反,老师的赏析领着学生把握赏析诗词的方向。原来学生拿起一首诗,读下来也不知道该从哪方面进行鉴赏。后来,老师的讲解,让他们明白了诗要“知人论世”,诗要咬文嚼字,诗要讲抒情,亦讲画意。他们明白了一首诗该如何去深入内容,深入思想。同时,当初那几个贫乏的评价字眼因老师的指导灌输,在不经意间词汇也丰富起来了。可见,老师的主导地位的发挥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其次,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是学会鉴赏诗歌的关键。在当前课程改革要求中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重心,必须建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于“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当学生稍有羽翼就该让他放飞,否则他们永远也只能被你牵着鼻子走,而不能“自立”。学生在学过一单元的诗文后第二周后有了情绪的变化,这表明他们对诗词的鉴赏有了自己一些思路了,不愿只作“被动接受”,如果这个时候仍被拉着走,学生的积极学习将被压抑。面对这种情况,就该多放权,让其自主学习,让其多探究、多思考、多表现。老师此时将主权放下,成为从旁协助之人更为恰当,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出来。第三,学生乐动手是促进学生诗歌鉴赏知识内化的保障。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乐动手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鉴赏诗歌也不例外,学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