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常规决不能失范——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钱金明在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中,教学常规往往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教学常规能胜任这样的角色吗?我们不妨追溯教学常规的历史与发展,或许能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解析今天重提教学常规的价值与意义。自从近代普及教育运动以来,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广泛采用,教育质量、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家们考虑的一个问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提出“教学效率”问题的第一人,他详细论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赫尔巴特的“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的“五段教学法”则更明确地规范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30年代,凯洛夫把对教师教学规范的探求从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前与课后,形成了著名的教学工作的“五环节”说: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影响至今。教学常规的历史演进,自始自终与关注教学效率紧紧相连。从随意走向规范,这是教学过程管理的一大进步,“规范面前人人平等”也成为教学管理制度化的必然规定。再加之各种操作细则不断跟进,使教学常规管理也不断朝着更易操作,更易量化,更易考核的精细化方向发展,传统教学过程管理不断地完成对自己的超越。然而,时代在变,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也在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代言人,教材、教案、作业题、测试题都可以一网打尽,应有尽有。面对如此复杂的变化,教学常规还会如何作为?从教学一线不断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备课“解放”了,教学活动化了,作业题不用再编了,“教学反思”格式化了,课外辅导市场化了、洋洋洒洒几万字的“备课笔记”也批量生产了……,面对如此的“高效率”,我们自己又会作何感想呢?也许有人会提议,教案抄一遍也好,眼下就是赶潮流。问题不在于“抄”,不在于“电脑印刷技术”,更不在于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在于我们的教学常规的价值失范了!唯材料观、唯分数观、唯升学观,教学准备可以省略,教学过程可以压缩,管理过程也可以物化,教学常规不断地退后,再退后,终结性的评价始终唱着主角。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要追问,教学常规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物化为“材料”和“分数”,还是教学效率的引领?没有价值体认的教学行为规范没有生命力,管得住行为,却管不住思想,为形式而舞蹈是何等的无奈!这是其一。其二,教学常规环节目标也失范了。教学效率的关键是什么?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什么?是备课。现在我们是怎么备课的?这样的“效率”对谁负责呢?省略的这个过程又要承受多大的代价呢?当我们把希望投向于数不胜数的作业与测试,用心用情去填充这段时间和空间,其实我们获得的“效率”又有多高呢?我们要有正确的教学效率观,我们始终要牢记教学常规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而作为,不是外加的形式束缚。我们更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学规范中的各个环节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各有侧重,互依共生的。我们认为,教学常规要继承,更要创新。教学规范不在于多精多细,在于简约适度有效,在于能为高质量的教和学导航。从当前现实来说,我们重申教学常规要三重:重课前、重课堂、重课后。一、重课前。备课是课前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必修项目,重课前就是重效率的基础。当前备课成为教学常规中最大的“软肋”,一定课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备课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效率极其重要的一环,是起步的一环。备课要“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二、重课堂。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重课堂就是重效率的根本。我们必须要有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方法意识,效率意识,发展意识,以师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情优教,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不断向“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的理想课堂迈进。三、重课后。课后是教学活动的“下半场”,重课后就是重效率的反馈。课后对于教师来说,是反思“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的特殊时间。对学生来说,是检阅他们获得了“是什么”、“怎么办”、“怎么学”的重要场所。作业的设计和选择,学生的辅导和提高,同样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所有高效率的工作规律,都依赖于每个成员的“行为养成”。同样,教学常规与教学效率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