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设备管理现状及改进摘要:初步了解设备及生产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作者:彭冰设备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设备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若利其器,首当顺其治”。因此,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管理之一。进入公司以来,我一直尝试体验着设备、工艺、生产三种不同的角色,也一直有着一种压力,迫使我经常去想,我的工作到底该怎么做,怎样才能高效的了解设备的现状,发现问题。针对近日对设备管理了解到的几项问题,提出个人完善管理的几点对策。一、管理不需要复杂,关键在落实。公司20年的企业管理,在制度的建立上已日趋完善,但执行力却仍不到位,有些设备管理环节依旧存在死角。尤其是过程控制——体系管理的命脉。以:XXXX-XX-001-07《动力供应反馈通知单》为例,生产与动力车间的动力供应一向以口头形式传递,据了解,因某次沟通不良导致动力供应不足造成停产后,相关领导已责令整改并要求填写《动力供应反馈通知单》,但现仍未执行,对于所谓已解决的问题依旧存在细枝末节上的执行不到位,惯性的以口头形式传递动力供应信息,若再次发生类似问题,同样无法落实责任人,对生产有弊无益。因此,对于我们设备记录的填写应加以重视,对领导安排的工作应立即执行。二、员工工作意识不到位,有待提高。管理者考虑问题由上至下,注重全局。但基层员工的想法只是将眼前的工作做好即可,忽视设备的日常养护、模糊设备第一责任人的概念。设备的完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设备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因此设备管理的好坏,也就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我们设备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设备的科学管理,确保各种设备处于可靠状态,从而避免或减少各类设备事故的发生。但是,在设备维修管理过程中,会有极少数操作人员认为,设备维修是维修人员的事,与使用人员无关或关系不大,从而使日常保养和维修工作分离开来,操作人员由于只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因为对设备的工作原理,构件磨损等情况理解和掌握不够,使用中,就会想当然地进行一些简化操作或不规范操作,必将加剧某些部件的磨损,有时设备在使用中遇到突发故障需采取紧急措施时操作人员便不知所措,直接影响生产。因此,我们应提高员工对设备日常养护的重视,提升员工的管理意识,做必要的岗前(或在岗)培训与考核,明确设备操作者为设备的第一责任人,并要求其认真填写各岗位记录,做到准确、清晰、及时。三、应将计划检修及防错工作管理体系化。1.应优化检修工作流程,并进一步强化、细化检修、预制考核,不断完善相关维修管理制度,有效保证检修质量,对于检修计划,单凭一纸受控文件是无法做到全面细致的,无论检修人员对设备多么熟悉,对常见故障点多么了如指掌,都需要形成书面的检修计划,明确检修项目,并在检修后及时完成检修记录,这样才是完整的检修,同时整理存档备查。2.虽然完成了设备误工率的统计,但没有对设备故障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应建立每台设备的故障统计分析,将收集到的信息电子化,可以图表形式进行月度、季度、年度的统计分析,不仅为检修计划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也对制定有效可行的处理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如对常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改进,避免同类故障重复发生,以达防错的目的。另外,故障的统计分析可将设备故障可视化,纵横的故障焦点可降低因问题查找而造成的设备维修时间的浪费。四、对闲置设备的积极管理。东西厂都存在部分闲置设备,有些已经不可再用,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势必产生越来越多的闲置设备。因此,对于正确处理这些设备,减少浪费和损失,极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既可减少企业成本,减少费用,又可以回收资金,优化资产结构。所以应尝试从闲置设备挖效益,让其发挥“余热”。五、设备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生产、工艺、设备动力三个部门对设备管理均负有不同的职责。因此,当设备出现问题时,应由三方共同研究分析,找出原因,解决并做好预防措施,从而加强三方的沟通及他们的责任心,通过各部门的相互了解和监督,不仅可提高设备使用和维修质量,延长维修周期,降低维修费用,更提高了操作人员、工艺技术人员及设备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我认为,部门之间的有效的沟通对工作的展开及良性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设备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