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苏祠导游词第一篇:三苏祠导游词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一间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兄弟苏辙都以文章修为名重一时,影响深远,为眉山县增添了灿烂的光辉。三苏祠原是苏氏故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此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旧址重建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和瑞莲亭。嘉庆、光绪年间相继修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云屿楼、披风榭、洗砚池等。现在所见都是清代建筑,庭中两颗银杏树,大概330多岁了。三苏祠红墻环抱,绿水萦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构成古朴典雅的岛居特色,是一处最佳的旅游胜地。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前厅上方悬挂“文献一家”巨匾,是对三苏父子在文学上巨大成就的肯定。上联:“一间父子三词客”,很好理解;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就有多种解释。一说,苏氏三父子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最为有名,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二说,四川历史上四大家,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苏轼;三说,苏轼、苏洵、苏辙和东坡的小儿子苏过,人称小坡,为四大家。哪种说法对,请各位自己理解。苏氏自称高阳氏的后代(屈原也自称高阳氏后代,《离骚》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今,朕皇考曰伯庸”)。高阳氏生活在现今河北栾城一带,怎么来到眉山呢?苏氏远祖在周朝曾任司寇,汉武帝时苏建抗击匈奴有功,封为平陵侯;先后几代做官的都在中原,苏氏一脉本来定居在赵州(河北栾城)。苏氏祖上有个苏味道,唐武则天时任凤阁侍郎和长史,后因获罪被贬眉州,子孙因之在眉山定居下来,直到苏淘的父亲苏序,都没有大的成就。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苏涣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考上进士,对苏洵来说本来是一个上进动力和追随的榜样。但是苏洵当时不好读书,喜欢游玩,二十七岁时,在天人程氏的劝导鼓励下,才“从此闭门谢客,日夜攻读”,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远大抱负。但两次赴京应试,均名落孙山,又目睹朝政败坏,决心不再走科举进仕之途,愤然烧掉过去数百篇文稿,集中精力研究诸子百家学说,探索历代兴亡原因,悉心教导苏轼和苏辙,寄希望于后人。他的散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他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言语锋利,《机策》、《权书》、《衡论》、《史论》都是成名代表之作,《六国论》一文,仅用六百字总结了战国末年六国败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欧阳修对苏洵才识极为赞赏,向朝庭举荐,一时名扬京华。次年,苏轼、苏辙同中进士,当时士大夫和学子竞相效法“三苏父子”文章,文风为之大变,流传“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民谣。男人的成功,有女人一半功劳。程氏夫人(1010-1057年)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远见卓识。18岁同苏洵结婚。主动承担家庭重担,勉励夫君读书;又是两个儿子的启蒙教师,教育两个儿子学古圣贤,读书重在修身,治世;特别注意培养品德,要为人正直无私,如因主持正义而被奸人陷害,虽死不辞(学范滂),“非分之财,分文不能妄取。”程氏夫人勉夫教子,呕心沥血,仅享年48岁。司马光为她写《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我认为,纪念三苏的祠堂应该有程夫人一席之地,才合乎历史的真实。现在,我们介绍苏东坡。苏轼(1037一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古代一位出类拔萃,博学多才的大文豪,也是一位忠君恤民的政治家。在政治上有过短暂的显赫,由于他秉性刚直,才高招忌,为当道者所不容,屡遭陷害,贬官削职,险被杀头,在颠沛流离中结束了政治生涯。然而在文学上取得的惊人成就,像永远不落的北斗星一样,在古代文学家队伍中,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华。苏轼少年好学不倦,决心向贤臣学习,注意名节,为国家建功立业,22岁赴京师应试,中进士第二名。本来阅卷官梅尧臣推荐给主考欧阳修定为第一名。欧阳修误以为此文是其学生曾巩所作,定为第一怕人议论,就定为第二,但苏轼殿试时仍为第一。宋仁宗阅览苏轼兄弟试卷后,高兴地对曹皇后说:“联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轼正准备做官时,母亲程氏夫人病逝,父子三人回眉山奔丧。1061年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列入最高三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