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解析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doc

解析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解析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马君花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银川摘要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本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能正确区分二者。本文建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古今字的概念同时注意规范界定与表述用语。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区分古今字是阅读古书必须具备的知识。从文字学的角度讲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都是汉字用字的问题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用字的情况都很纷繁。这些现象都是古书注解的主要对象也是训诂学、文字学研究的内容当然也是《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候不能够正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本文拟从古今字的概念、来源、字形特点与意义联系等方面人手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古今宇的概念古今字是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语言的发展有关系。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以上通常一个字就代表着一个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有所发展词义有所引申。字有所假借原有的字担负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记录功能即一字兼表数义。后来为了区别这些意义也为了减轻原有汉字的表义负担便以原有汉字的形体为基础或增加偏旁、或改换偏旁造出了新的字。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谓的古今字。记录同一个词古用彼字。今用此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今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谊”字下注云“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按高峻的峰峦。《大词典》中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尔雅》日“山大而高日嵩山小而高锐日峦。”《后汉书卷六。上、列传第五。上》“或轻言少趣悍度疏嵝领犯历嵩峦。”等等。【狡暴】若德教治狡暴犹以黼黻御剡锋也。用刑卷十四第页按名词指狡猾凶暴之人。《大词典》中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实另有“狡猾凶暴”一义如《清史稿卷三一四列传第一。一》“西藏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狡暴谋为乱上命策楞戒备。”《大词典》失收此义。【笃励】至于宁越、倪宽、黄霸之徒。所以强自笃励于典籍者非天性也皆由患苦困瘁欲以经术自拔耳。审举卷十五第页按专一奋勉。《大词典》中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太平广记卷一。九》“宋释慧庆广陵人出家止庐山寺。学通经律清洁有戒行……曾于大雷遇风涛船将覆没庆惟诵经不辍觉船在浪中如有人牵之倏忽至岸。于是笃励弥复精勤矣。”《云笈七签?卷一百二十一?灵验部五》“崔公常持黄庭度人道德诸经未尝旷矣。其后以感通之至。弥加笃励。”等等。【素褐】夫瞻视不能接物则兖龙与素褐同价矣聪鉴不足相涉则俊民与庸夫一概矣。擢才卷十八第页按本色的粗麻布短衣。古时为贫贱者所穿。《大词典》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实在后来的用例中此义已发生改变甚至出现新义。如《新唐书卷二一六下?列传第一四一下》“中有高台环以宝檐赞普坐帐中以黄金饰蛟螭虎豹身被素褐结朝霞冒首佩金镂剑。”中的“索褐”大体上还是指本色的麻布衣服但已不仅仅是贫贱者所穿。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三》答秘书丞张率诗“绮编素褐。何伤交道。”中的“素褐”已代指人了。【邈群】廊马千驷而骐骥有邈群之价。尚博卷三十二第页按犹超群。《贤愚经卷第十三》“年岁已大。聪才邈群。”《出藏记集序卷第七》“文为儒表。则烈勋於千载。武为邈群。则皎然而独标。”等等。《大词典》中仅收此释义且并无书证。三、结语本文参照《汉语大词典》对《抱朴子夕篇》晋葛洪进行研究考证。一方面有助于了解那个时代的汉语词汇概碍另一方面可为解决《汉语大词典》存在的义项漏收、书证缺失等问题略尽绵瘴之力。参考文献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葛洪抱朴子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下北京中华书局庞月光抱朴子外篇全译上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万方数据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段玉裁指出古字与今字是相对的在时间上有先后的关系但我们不能从字体的古与今上来理解古今字。在古代文献的注疏中训诂学家们常用“古字”、“、古今字”等形式来注释。这里的、所代表的是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书写形式因为某些词已经有了新的书写形式。并且这个新的书写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已经为社会所认可而旧的书写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在古籍中依旧存在。训诂家们认为有必要在注释古书的时候指出来。我们以《汉书注》为例来说明①《汉书?高帝纪》“沛公、项羽追北。”服虔日“师败日北。”韦昭日“古背字也背去而走也。”口“均②《汉书?高帝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郑氏日“县音悬。”师古日“此本古之悬字耳。后人转用为州县字乃更加心以别之非当借音。”③《汉书?武帝纪》“氐羌徕服。”颜师古注日“徕古往来之来也。”弘昀④《汉书?宣帝纪》“冬十一月匈奴呼邀累单于帅众来降。”颜师古注日“邀古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