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苏轼.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我眼中的苏轼.doc

我眼中的苏轼.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的一生短暂却又漫长,不如意事常八九份怎样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境,怎样在孤独失意中保持一种奋起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东坡,学习他在风雨飘摇中的那一份恬淡与豁达!!在一、苏轼的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散文方面,他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方面,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为黄庭坚、米芾、蔡襄)。像苏轼这样被后人赞为“诗、词、文、书法、绘画”的人,真是千古一人,千古一人啊!二、苏轼的人生经历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式的人物,他的人生却是充满坎坷,饱尝艰辛啊!!早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嘉祐二年(1057年),年仅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以其卓荦不群的才华而名震京师,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然而,就在此时,其母程氏病故,苏轼立即与父亲、弟弟回乡奔丧,并在家守丧两年。此后十年,苏轼又先后遭受丧妻、丧父之痛,仅仅当过三年多的凤翔府签判。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尽管苏轼主张革新政治,却力主渐进,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引起新党的不满。苏轼历任地方官,看到新法推行中的若干弊病,常常作诗讥讽,更激化了与新党的矛盾。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的投机政客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他逮捕,企图将他置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经过多方营救(包括已经退隐的王安石的上书营救),苏轼被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神宗死后,哲宗嗣位,高太后控制朝政,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也被起用,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礼部尚书。旧党尽废新法,苏轼则有所保留,主张兼用所长,这又引起旧党的不满,他只好一再要求出任地方官。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早已变质的新党重新得势,苏轼连连遭到打击,先后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成为被放逐到天涯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五岁。总之,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几起几落,饱经忧患。虽然他任地方官时有所作为,但却远远没能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抱负。晚年的他,更是境况凄凉,令人悲叹。三.苏轼的诗词虽然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但苏轼并没有成为那种悲悲切切、顾影自怜的落魄者,而是成为了一个豪迈洒脱、个性鲜明、开一代风气的大家。正如周国平先生评价苏东坡说:“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为宋词开创了全新的境界,被誉为“千古绝唱”。吟诵这壮美的词章,谁能想到苏轼已经被贬黄州,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再看这首七律《新城道中二首》(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雨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纵使身经磨难,但在苏轼的眼中仍然都是美好的景物!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心中永远都拥有对生命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绵邈深情,才让苏轼历尽沉浮而精神不倒吧!苏轼的诗词中,有对生活的热爱,有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生活哲理的独特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首小诗,寥寥二十八个字,大处着笔,发人深省!苏东坡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最后成为了苏东坡性格中的超脱: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四、东坡的心境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评价他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一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话虽有些戏谑,但我们也不难看出苏轼在经历一生的不顺后磨练出的心境!后来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原来,早在许久以前,便有了阿Q精神啊!若没有如此的精神,想必我们的东坡先生也不会如此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