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策略研究报告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策略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培养劳动精神作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该《意见》印发后不久,教育部又出台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纲要》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劳动教育落地、落实。目前,在劳动精神培育方面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效,但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网络文化等冲击和影响下,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发生转变,尤其是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今天,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逐渐被人们忽视,出现了轻视劳动的苗头,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更是被淡化、弱化。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家庭的和谐,影响到社会文明程度甚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劳动精神培育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核心路径,通过开展相关方面研究,可以加深大学生群体关于劳动精神内涵、理论基础、教育内容的理解,使得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更加具体、全面、系统。第二,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中国精神理论。劳动精神是一种精神指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不仅是一种民族精神更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劳动精神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国精神理论向纵深层次发展。2.现实意义第一,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是造就时代新人的需要。国家的各方面建设,都需要时代新人把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中,进而拥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勤俭、奋斗、创新、奉献”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新时代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的劳动精神,对于培养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涵养劳动情怀、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劳动,都可以在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饱满的热情、健康的体魄,投入到中华民族追梦、圆梦的时代洪流中。第二,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是解决部分大学生劳动观扭曲、劳动能力萎缩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后,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劳动精神现状:在分数是教育的指挥棒下,盲目追求成绩,认为脑力劳动至上,不尊重和轻视体力劳动者。在经济互联网时代,盲目追星、崇拜网红,幻想通过直播致富,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等。这些消极的表现严重影响新时代大学生“五育并举”协调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一)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第一,针对劳动精神概念的研究。新时代赋予了劳动精神更深层的内涵,劳动精神一方面体现着“劳动”本身,另一方面超越了“劳动”本身,是劳动认知和体验的有机结合。贺兰英认为,劳动精神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精神品质;赵浚,田鹏颖认为,新时代劳动精神是“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立德树人内涵;有学者认为,劳动精神包括劳动者伟大精神、劳动伟大精神两个方面;还有学者认为人类的劳动精神主要包括: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使人幸福的为民精神,劳动最光荣、动要勤奋的敬业精神,劳动靠智慧的科学精神。第二,针对当代劳动精神培育现状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现状不为乐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复杂多样的意识形态使得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面临巨大挑战。张燕平,朱志明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为: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劳动价值判断;社会思潮淡化劳动精神的追求;理论和实践脱节,阻碍劳动精神培育的步伐;柴永昌认为,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生活、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劳动业态发生变化,劳动教育面临新挑战,不劳而获、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着劳动精神的弘扬;李洁认为青年群体中蔓延的“空心病”“丧文化”“啃老”“佛系”“我太难了”等文化正弱化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退化了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导致部分大学生忽略劳动的价值,在劳动中“慢作为”甚至是“不作为”,形成了劳动精神培育的负面影响。第三,针对弘扬劳动精神路径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弘扬劳动精神路径应拓宽渠道,积极通过个人源动力、学校主渠道,有机结合社会、家庭的培养环境,全方面多层次的有效提升劳动精神实效性。赵浚、田鹏颖认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养路径应通过塑造劳动的人格、重构劳动的认同、鼓励劳动的创造、完善劳动的制度等,探索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新路径;吕国泉、李弄认为,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不仅要尊重劳动者主体地位,让劳动成为个人的自觉行动,还要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