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摘要】: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扩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暴露出来。本文着重对安徽省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展开调研,纰漏当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讨论解决之法。为解决社会教育问题尽自己微薄之力。【关键字】:留守儿童教育儿童寄宿制托管学校解决地处皖东北的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120多万人口有1/3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空巢”家庭大量涌现,8万多名“留守儿童”急需得到关爱呵护。数量庞大的留守群体,日益凸显的留守问题,引起灵璧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发现的问题2004年秋,一次家长会,引起时任禅堂中心小学校长李华的思索:这么多家长不在孩子身边,平时孩子的教育问题谁管?经过深入走访,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校园变家园,尝试进行“留守儿童寄宿制爱心托管”。消息传开,数百名学生家长表示支持,争先恐后地与学校签订子女自愿托管协议,并按下一个个充满真诚期盼的“红手印”。于是,学校上下行动起来。2005年正月十六,是安徽省第一所农村留守儿童公立寄宿制爱心托管学校——禅堂中心小学寄宿部开学的日子。很多家长兴高采烈地放起鞭炮,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托管”,然后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外出务工的旅途。经过试点,“禅堂经验”逐渐在灵璧县中小学推广开来。目前,灵璧县已有52所留守儿童寄宿制托管学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全托管留守儿童4万多名,提供吃、住、学、玩“一条龙”服务。此外,全县中小学先后创建248所“校内留守儿童关爱之家”,让全县8万多名留守儿童得到“家”的关爱。老师担起“新角色”灵璧县高楼中心学校孟山寄宿部六年级学生徐文静同学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外出务工。她体会不到母爱、父爱,也不懂得与人交流。后来,她被送到了孟山寄宿部。班主任夏莹老师“视生如子,爱校如家”。在夏老师的关心和呵护中,她学会了敞开心扉交朋友,学会了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快乐学习。后来,徐文静在一篇题为《老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中深情写道:“夏老师,在我心里,早已把您当成妈妈啦!”在灵璧,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他们的“爱心爸妈”,成为寄宿制托管办学的一道风景。白天,老师手把手辅导学生功课,领着学生排队就餐、打水、洗澡,指导学生铺床叠被、摆放物品;晚上,老师来到寝室,为喧闹的学生留下叮嘱,为熟睡的学生盖好被子,为想家的学生送去亲情。目前,灵璧县寄宿制托管学校的7000多名教职员工成为留守学生的“爱心爸妈”,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成长袋”8万多例。“经典诵读”润心田今年3月下旬,记者到孟山寄宿部采访,校园里音乐声声,掌声阵阵。原来,学校正利用周末组织学生文艺演出。小品《一封家书》,是留守孩子发自肺腑的心声。群口相声《夸夸咱们的寄宿学校》,展示了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的风采。校长卓凌峰告诉记者,学校充分利用留守学生吃住在校、课余时间丰富这一优势,组织留守学生参加英语、电脑、音乐、书画、棋类、武术、科技等兴趣小组,经常性举办文艺演出、手抄报编写等活动。从2011年秋季起,灵璧县在中小学生中全面开展以“中华名著、经典诗文”为主要内容的读书活动,为校园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受同学们欢迎。“我们要用辛勤和汗水,用真情和爱心,去呵护一朵朵含苞待放的希望之子、留守之花。”灵璧县教育局局长张元席说,“爱心托管”努力破解留守学生教育难题,为灵璧县数万名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总结总而言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产生,并将是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稳定,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的国家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落实自己的责任,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