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什么是传统文化?思想家二、近代前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几个典型人物魏源民族英雄19世纪末,《马关条约》签订,暴露清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又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运动,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这在当时是爱国的、进步的。A、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B、宣传活动:①万木草堂,讲学阐发。②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③创刊:〈中外纪闻〉④论战:变法、兴民权君主立宪、倡西学改教育①政治团体—1895强学会、1898保国会(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②上书:1895公车上书、1898〈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戊戌变法期间专折奏事。③企图发动政变,引发9.21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康有为的思想没有向前发展,仍坚持君主立宪的立场,反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成为保皇派。在思想上,与革命派的论战。(暴力倒清、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在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康有为却一直期待清王室复辟,反对共和制;1917年,他与张勋等拥溥仪复辟帝位,12天就失败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的行动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①、1894年檀香山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广州第一次武装起义。②、1905年,东京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指导思想。③、1906—1911年一系列起义,最大-黄花岗起义。④、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国。《临时约法》①、1913年领导了反袁的“二次革命”。②、1915年领导了护国运动,先后两次发表《讨袁宣言》,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③、1917年,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④、1917年,倡导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①、1924年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②、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③、1924年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发表《北上宣言》。④、1925年在北京逝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深远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阅读材料:“……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思想基础四、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动因概括说明近代前期,中外文化交流各个阶段的主要侧重点,并归纳其交流进程的主要特点。侧重点:⑴.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努力探求西方地理、历史知识,探求西方坚船利炮等军事技术,力求“师夷长技以制夷”,其活动主要限于著书立说,研究和介绍西方。⑵.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将林则徐、魏源等思想扩大并予实践,掀起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为核心的洋务运动,还创办文化教育,西学更大范围传入中国;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议会制度、天赋人权学说等相继搬入中国,掀起改良和革命运动;⑷.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伦理思想展开猛攻,并在十月革命后开始引进马克思主义学说;特点:⑴.从背景和目的上来看,近代先进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求和研究始终围绕救亡图存进行,充满爱国精神;⑵.从交流的内容来看,近代前期,中外交流始终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⑶从过程看,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器物到政治再到伦理文化;⑷.在中外交流中,欧风美雨涌入,但始终未能形成比较成熟系统的文化体系(程度)。近代现代的思想解放(2)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的思想:资产阶级以资本主义思想为武器,包括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进行社会改革,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以三民主义为旗帜进行暴力革命,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激进派,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冲击封建专制统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最宏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0世纪的理论成果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