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HongKongTeacher’sCentreJournal《香港教師㆗心㈻報》,Vol.1,Spring2002©HongKongTeacher’sCentre2002北京大㈻生的環境意識調查分析1黃觀貴香港浸會大㈻郭志剛北京大㈻為了了解北京市高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對於環境問題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研究㆟員於1998年9㈪對北京10所高校的350㈴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北京的大㈻生在考慮環境問題迫切性時,以㆗國國情為依歸。關於㆗國㈳會發展的㊝先次序,㈻生最㊝先考慮的是經濟發展,其次才考慮改善環境,他們普遍不願意以犧牲經濟增長或減少㈳會福利來換取環境改善。調查又發現,北京大㈻生並不活躍參與環保活動,環保組織很少,涉及面很窄。他們對㆒些與環境運動㈲重要影響的書籍的閱讀率不高,對於環境、㈾源和可持續發展㈲基本的認識,對環境保護工作㈲熱誠及願意承擔責任,顯示知識分子對環境問題的敏感度較高,是推動㆗國環境運動的動力來源。導言中國國家環保局局長在一份名為《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2的序言中指出,調查結果表明,公眾的環境意識尚處於較低水平,與環保工作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要普及環境保護知識,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任重道遠。無疑,公眾的環境意識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環境宣傳教育成效的集中體現。從個人的層面而言,許多研究結果顯示,環境意識是與一個人的教育水平有極密切的關係。本文匯報一個於1998年對北京10所大學的35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的結果,概述中國大學生環境意識現狀和探討與環境意識相關問題。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棟樑,他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態度與行為對於推動中國環境運動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在文中亦引述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調查中心《全民環境意識調查分析報告》3的結果作對比分析,以了解當今大學生與公眾在環境意識的異同,希望結果對於如何推動中國的環境宣傳教育有一些啟示。研究目的及方法為了了解北京市高校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對於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的知識、態度和實際活動,研究人員於1998年9月對北京10所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成功訪問了北京10所高校學生共350人。被調查1有關研究課題是由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黃觀貴博士及前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郭志剛教授共同設計,並由人民大學研究人員負責實地調查。部份經費來自香港浸會大學FRG經費(FRG/97-98/II-32)。2《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是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教育部立項,委托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實施的一項全國規模的大型抽樣調查研究項目。報告由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於1999出版。3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調查中心(1966)《全民環境意識調查分析報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14的大學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涉及文學、理學、社會科學、工學、農學/林學、醫學、管理學、公共衛生學等專業。調查對象包括本科生258人,碩士研究生51人,博士研究生41人。其中,男生178人,女生172人。這些學生來自於全國28個不同省市自治區。其中,來自省會以上大城市的佔30.6%,來自中小城市的佔36.6%,來自鄉鎮的佔15.4%,來自農村的佔17.4%。由於被調查的對象是大學生,他們對於閱讀及理解問卷內容是沒有問題的,故調查採取自填的方式完成。為了保証調查質量,調查時主要採用了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集中填寫的方式。問卷內容分為八個部分,包括調查對象的個人資料、環境世界觀、環境問題的迫切性、社會發展目標、對政府環境保護政策的看法、個人參與環境保護情況、個人環保知識取得的途徑等。現根據初步匯總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及評述。環境世界觀問卷中提供了若干關於環境、資源與發展的陳述,請調查對象從四種答案中選擇以表示他們對這些陳述的意見。問卷中的一部份陳述是採自Dunlap及VanLiere的「新環境典範」4的調查問卷。這部分的匯總結果如表1所示,下面就調查對象對其中部分項目的評價意見加以分析。表1:調查對象對於環境﹑資源與發展若干陳述的評價意見(%)有關陳述極不同意不同意同意極同意當前地球上人口數量已接近地球資源所能承受的極限1.424.354.320.0大自然的平衡極為脆弱且容易受擾亂2.034.945.417.7人類有權去改變自然環境來滿足自身的需求16.332.644.96.3人類生來就有權利去管轄自然萬物38.948.310.32.6人類過份干擾自然就會引致災難性後果3.42.63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