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茶艺.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近代的茶艺.doc

近代的茶艺.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茶艺”一词最早出现在宝岛台湾,并被有心人士加以推广。追溯到70年代中期,台湾人民一方面受到全世界掀起“中国热”的影响,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反省而认识到自己的传统历史文化有其优越性的存在。于是,一群知识分子从中找寻,迫切地希望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因此,传统的民俗,从童玩到高层次的戏曲,如:剪纸艺术、打陀螺、放风筝、布袋戏、国乐、国书、国剧、中国功夫等民俗活动,一时间热门起来,并俨然成为一种时尚,而最具民族文化亲切感的“茶艺”,也就应运而生。1977年,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茶的爱好者,倡议弘扬中华茶文化。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有人指出“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接用“茶道”,恐怕会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中国人向来对于“道”字是特别敬重的,感觉高不可攀,要很快且普遍被大家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又有人提出茶艺这个名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之后才定案,“茶艺”就这么产生且确定下来了。1978年,台北市和高雄市分别组织成立了“茶艺协会”,代表了“茶艺”已具雏形。1982年9月23日,代表全台湾地区的茶艺团体“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核准成立。1988年6月12日,中华茶文化学会正式立案,并于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举行成立大会。1988年6月18日,台湾第一个正式访问大陆的“台湾经济文化访问团”抵达桂林,20日到达上海,本人(指范增平)为访问团代表之一,在上海与壶艺大师许四海先生公开谈论茶艺,这是首次介绍“茶艺”这个名词到大陆茶界,7月9日上海文汇报在专栏称本人为“茶艺特使”。7月25日人民日报随即转载了这篇《台湾茶艺特使在上海》的专访篇,使得这篇专访稿成为开启两岸茶艺交流的重要文献,也是“茶艺”一词首次正式在大陆出现。什么叫“茶艺”呢?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制作的原理、原则,如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等,以达到人类在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用一杯茶的艺术。近代茶艺系指清康熙中期起,至民国三十八年止(一六八九至一九四九年),长达二百五十九年。这个时期的茶文化有三种特色:是朝廷酷好茗饮,清人入主中原后,对汉人文化甚为留意,茗饮也是汉人文化的一环,清代君主多有好者。是民间社会亦盛行茶礼茶俗,茶馆兴隆,遍行各地。是茶叶贸易鼎盛,茶叶传入英国后,造成各阶层的饮茶习惯,英国本身并不产茶,只好向中国购买。十九世纪初期,中国输出品中已有六成是茶叶。是半酦酵茶的崛起,近代茶与明代茶最大的差异是在制茶的酦酵与否,近代茶分绿茶与红茶,绿茶和明代制茶法完全相同,但红茶则有相当程度的发酵。半酦酵茶的出现使茶叶种类渐趋繁复精美,而将中国饮茶文化从旧式制茶所不能展示的色香味中带入另一新的境界。近代饮茶法近代饮茶方式主要有三:盖碗式乃近代饮茶最主要的方式,上至朝廷、官府,下至民间,都以盖碗饮茶,右图的清康熙年间冷枚的赏月图,最足以代表这种茗饮方式。图中一文士,身穿紫色朝服,坐在精雕坐椅之上,观赏明月。身后童子双手执凤级障扇,官人左手侧一紫衣童子双手捧茗具侍立,为一附托茶钟,形制雅致简朴。主人闲情意致着意月色,捧茗具的忠心童子的茶冷失味而希企主人赶快饮用的企盼神情与执扇童子凝注捧茶童子的关心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不同焦距目光所形成的生动画面及花香、茶味、月色、人情的和谐交融,构成全幅画的重心。茶娘式系自古以来民间最主要的饮茶方式,即以大茶壶冲泡分饮。干隆年间丁观鹏所绘的「太平春市图」最能表示此种饮茶方式。本山批发HYPERLINK"http://www.321tea.com"www.321tea.com功夫茶法主要流行于闽广地区。这种饮茶法是从唐代陆羽茶经中演变而来,饮茶时先将泉水贮于茶铛之中,放在烘炉上面煮水,等到水初沸,把武夷茶投入宜兴壶之中,用水冲之,盖好盖子,再用热水浇壶身,然后倒出来品饮。这种饮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壶身,目的在于发茶性,到了后来更使用温润泡,内外双重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