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版书法教材《书法学习指导》教学建议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教学活动的定位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教材使用建议教学环境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教学活动的定位本套书法教材是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和《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3)等文件编写的,本套教材的基本定位是:本套教材的基本定位是:语文教师(通常是书法零基础的语文教师,而非书法专业教师)指导下的、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用的书法、写字教材。因此建议教师在使用教材之前研读这三个文件,以便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恰当定位。按照以上三个文件,我们对使用本教材所进行的中小学书法教学活动有以下几点基本认识,谨供老师们参考:(1)它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这里有两层含义:①书法、写字教学属于语文课程的范畴;②语文课程所涉及的书法、写字教学至少应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语文课上的教学,其二是《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所涉及的部分——本教材仅对应于后者。(2)它与语文课写字教学有紧密的关联,以语文课写字教学为基础,对语文课写字教学有引导、支持和提升作用。语文课写字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日常写字能力,量大,面广,立足实用。与此相比,本教材的硬笔写字内容则量小,面窄,书法意味更浓;但与毛笔书写/书法相比,则偏于实用。因此本教材的硬笔写字内容可以看作本教材毛笔书写/书法与语文课实用硬笔写字之间的桥梁。(3)它虽然面向书法艺术,但落脚点在于培养书法兴趣、习惯和最基础的书法常识,因此在书法知识和书法能力两个方面都应避免要求过高。(4)它以学生动手练习为基本形式,而学生自主观察、互相交流与教师示范、引导、点拨相结合,是学生动手练习的促进手段。当然,超出上述三个文件的范围、在语文课程之外使用本套教材,比如用于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培训班、自学等,则另当别论。(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教师可以借鉴语文课的经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安排教学过程。但有几条原则需要注意:1.以书写为起点和归宿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应分配给学生进行书写练习,以书写为起点和归宿,教师和学生一起在书写中发现问题,在书写中琢磨问题,通过书写解决问题。2.以写好一批有代表性的字为基础和主线汉字的笔画、部件、字形非常有“规律”,但这写“规律”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有必要通过多次重复写好一批有代表性的字,以便以后遇到什么字都能举一反三地写好。教材中安排的范字、描红有重复的地方,但限于版面,重复率非常有限。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利用各种契机有意识地让常用字、字形有代表性的字、不易写好的字多次复现,让学生多次书写。以写好一批有代表性的字为基础和主线,在此基础和主线上教学笔画、部件、结构、章法、幅式等内容。在此基础和主线上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打破教材编排的局限。限于目前的教学实际,本教材是按学校教育的流行模式设计的,比如把各种内容排列成几个序列,然后平均地编排到12册书中,每册、每课的结构大体一致,内容分布大致均匀。这样编排确实有很多便利的地方,比如教师可以毫不费力地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量稳定,教学梯度平稳。但书法总体上是一项技能,适宜由整体到局部、由概观到细节、由粗到细、由模仿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地学习。而学校教育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内容支离破碎,整体性差,技能减弱而知识性偏胜,综合性减弱而分析性偏胜。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发挥个人才智,结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学生的实际,力所能及地重构每一课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对整套教材、每一个内容序列、每一册教材、每一课的内容做整体研究是非常必要。这样,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能获得必要的关联和参照,从而获得整体把握,提高教学效果。举例来说,三年级上下册虽然每课侧重学习一个笔画,但不应孤立地学习笔画本身,而应在字中学;字中未学过的笔画,教师不能忽视,必要的时候可引导学生预先自学;或者打破课文先后顺序,以几个字为中心(比如“永”字),一次集中地初步学习几个笔画,然后多次逐渐巩固。3.毛笔书写指导应以示范为主,力求生动、形象毛笔书写指导应以示范为主,如教师示范、录像示范、优秀学生示范;在示范之外,可在练习、示范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加以简明的图示和必要的言语解释。术语、概念、口诀等对于学生形成自觉的书法意识有帮助,但不能仅以言语解释言语,而更要在观察、比较和书写等实践中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要以实践的必需为限度。4.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如观察、交流、合作、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