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才能找到教育的美丽 张小红.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读书,才能找到教育的美丽 张小红.doc

读书,才能找到教育的美丽张小红.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书,找到教育的美丽安阳中心学校张小红自从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我读了一些教育专著,做了读书笔记。通过读书,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多的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充实起来。目前,教师最大的悲哀就是自身的价值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决定、为考而教。学生学不好、考不好,教师也就常常埋怨学生不喜欢读书,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读书?我认为根本原因应该从教师自身找找。试想:如果教师不读书,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学生多读书呢?学生要通过读书来获取精神食粮,积累知识,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就更需要通过广博、独立的阅读来获得专业的发展。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老鼠还晚,一天到晚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想说读书不容易啊!”读书成了教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这些也许是实情,但对于一个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不管多忙,只要有一个平静适宜的心情,总是可以为自己找回一个读书的时间。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读书,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只要不把读书看得过于隆重,只要不把自己当作特殊身份的读书人,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进入读书之佳境。好的读书态度,是把读书看成寻常事,如同柴米油盐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再说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要干的事很多,仅仅一个“忙”字来推卸读书,似乎说不过去。可见读书不读书,尽管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愿不愿意读书。其实,教师比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更有条件读书。有人说:读历史可以使自己聪慧,读诗歌可以使自己灵秀,读数学可以使自己精细,读自然可以使自己深沉,读伦理可以使自己庄重,读逻辑和修辞可以使自己善辩。作为教师,可以放弃平时休闲的时间去读读教育经典,去结识思想的伟人、结交理论的巨人、寻觅行动的大师。“经典”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和考验,是给我们滋养和启迪最多的作品。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我们应该在不断的阅读与思考中,调整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重塑自己积极的教育生活。“假如每天有15分钟的读书时间,一年之后你就可以感觉到它的结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就会发现教育生活是由一个个细小的片段、细节组成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和片段都意味着一个教育时机。如果我们能抓住这样的教育时机,就可以充分体现自己对学生行为的关注,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机智。在对学生这种细小行为的关注中,教师会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教师的职业魅力就会从这里体现,会从对教育细枝末节的关注中体现出来,会从师生间发生的细微生活片段的反思中体现出来。通过读书,我认识到:一张固定不变的文凭,一套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难以立足新的教育阵地。这就意味着自己的知识必须倍增。想一想,自己是否有一桶水。假设有一桶水,又能否给学生一杯水?由此,就必须利用工作之余再学习,随时随地的“充电”,活到老,学到老。要想跟上知识的发展,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才能更适合做新知识的传播者,才能在教育阵地上立于不败之地。培根说得好“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把“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思想理念植于心田,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良好的、持久的读书习惯,那么他将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智慧迸发,情怀豁达。读书,我们才能找到教育的美丽,只要拥有理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教育、爱上教学、爱上孩子,那时候,身为人师的幸福将荡漾在眼眸中,充盈在每时每刻的行动里,会尽享在风浪中扬帆前行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