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仁宇书法,21天一手漂亮好字,受益一生。www.renyushufa.com苏轼行书的风格特点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是一位中国文艺史上的“全才”——书、画、诗、词俱绝,又是一位“奇人”。他生于忧患,命运多舛,但为人豁达、豪逸。苏轼在宋代书坛是“宋四家”之首。“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黄庭坚语)。作为书法家的苏轼,以自身的禀赋和历练创造了伟大的成就,为中国书法史树起了一座划时代的丰碑。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他是一位失意者。他为自己的政治主张付出了一连串的痛苦代价。然而也许正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给这位本来就富于才华的文人所创造的艺术又赋予了一种凝重而深刻的思想。苏轼的书法风格,也随着他人生经历的变动而转化。从凤翔到京师汴梁,从汴梁到杭州。从杭州到密州、徐州、湖州,转而到黄州。又从黄州到汝州再到京师,最后到定州、惠州、儋州。苏轼随着自己的贬迁把人生带到了痛苦和凄哀的边缘。在这个过程中,苏轼也依靠于痛苦、凄哀之中养成的达观态度,不断培养着自己的艺术,使它们不断丰富,与人生的体验靠近、相融。今天看来,苏轼的书法既是他的艺术,也是他用生命凝结成的人生理念和思想,是他用一生的坎坷经历收获的生命至情和至理。正是这样,苏轼的书法演变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因此,本人依照他的人生历程的变迁,将他的书法发展大体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黄州以前、黄州时期、黄州以后至惠州时期、儋州以后。在这几个阶段,苏轼的书法体现着在同一学脉下逐步上升的不同特征,笔者试就其书法在不同阶段不同特征,逐一进行分析。一.黄州以前——晋风唐法的继承黄州以前,是指苏轼在经历一生头一次政治上巨大的挫折——“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之前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苏轼书法的积累期。在这个积累期,苏轼书法体现的主要特征,是“晋风唐法”。在其自家面目还不成熟的时候,他的字虽不是完全的《兰亭序》面目,但确实也有着很深的魏晋人风貌,如其《西楼苏帖》中有一篇东坡《临王右军讲堂帖》,是其临习的王羲之《十七帖》之一,是在治平二年(1065)所临,字形略大于原帖,笔画略肥,形貌虽有差异,但神韵十分逼真。如果将早年的苏字混入《淳化阁帖》,一般人是很难分辩的,而对苏轼书风影响最大的是可能要数颜鲁公、徐浩、李邕及杨凝式了。黄庭坚说:“东坡先生常自比于颜鲁公,以余考之,取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在苏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钟繇、王献之等人的影响,但其一生一直都是坚定地走着自己的道路,这是他与大部分书家不同的地方。他的创作道路始终如一,他学习古人的目的,不是放弃自我去依附名家,而是从古人书法中吸取滋养、丰富自我,所以他在临摹时就始终抓住自我的意态与意识,从他留下的临习作品《讲堂帖》中,我们就能看出,他虽然临习王羲之的《十七帖》,在风神上比较接近王书,但从结体上、运笔上都能看出苏轼的自我意识与性情特点,与其风格成熟后的作品放在一起,审美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苏轼书法的发展,是在承继晋唐书法所创造的完备体式和法度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对于晋唐两代书风,苏轼很早就表现出自己不同的性情趋向和独立见解。苏轼(《题逸少(王羲之)书》一则,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妙绝。虽摹写屡传,犹有昔人用笔意思,比之遗教经,则有间矣。(《题逸少书》)《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堪称晋人书法的典范。苏轼推崇逸少书,早年习书也力追晋书神韵。而对于盛唐及以前书法,苏轼也有自己的见解。他的一些书跋、画跋,对此也有所论及:永禅师(释智永)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颖。(《跋叶致远所藏永禅师千文》)颜鲁公(颜真卿)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国内第一家采用“立体练字”技术领先品牌。-仁宇书法仁宇书法,21天一手漂亮好字,受益一生。www.renyushufa.com于书未易为言此也。(《题颜鲁公画赞》)隋释智永《千字文》著名的后世习书典范,虽举用旧法,以为百家法祖,但在苏轼看来,却存王氏典型而意亦溢于绳墨之外,不是没有新意,也不是仅存法度。苏轼甚至认为颜真卿书虽清雄亦不失清远,变字字出自逸少。于是,黄庭坚便这样评价苏轼书法: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态媚似徐季海(徐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柳公权)。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杨凝式),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李邕)。(黄庭坚《跋东坡墨迹》)当然,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评价未必完全精当,但苏轼书法先后学习王羲之和颜真卿,并广泛吸收晋书萧散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