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聆听音乐里的“好灵魂”——《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例分析南京市六合区龙池初级中学丁晓玲【背景】本课来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音乐巨人贝多芬》描写生动,词藻富丽,要注意作者怎样通过写一次会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来表现贝多芬“好灵魂”。能抓住特征写,用词精当而生动。而且作者的切入点与众不同,他笔下的贝多芬不仅是一个巨人,更是一个凡人!他将贝多芬还原成一个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独特的视角来写一位伟人的写作手法,不妨指导学生来认真学习,进而借鉴来写作。鉴于以上认识,我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了两次不同的尝试。【教学设计一】(一)回眸往昔,走近大师: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深情介绍:“1827年3月26日,维也纳的天空电闪雷鸣,贝多芬孤独地去世了.葬礼日,近两万名群众自发地加入送葬的行列,维也纳的学校都停课以示哀悼……”怎样的一个人辞世时,会有这样的轰动呢?在音乐中介绍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二)沉入文本,解读大师:A,整体感知,把握内容。三个视角:女佣的见证;客人的观察;贝多芬的坦言。B,要点精读,赏析人物。1、动情读一读。自选一个视角,抓住相关段落,动情读一读。2、认真画一画,仔细品一品。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特别妙的词语或句子,细细品味其妙处,写下自己的理解或感受。3尽情写一写。外貌描写方法点拨:a、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特征重笔刻画,按一定顺序写。b、后面可加上提示性格特点的语言。4、大胆说一说“凡人贝多芬”成为“巨人贝多芬”的原因。面对平凡又伟大的贝多芬,此时的你想对他说什么呢?参考《感动中国》获奖者------邰丽华的颁奖词,深情抒写心中的感动。(三)走出文本,学会坚强。A,出示名言: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雨果)B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人的事例?说说你的感受。【教案设计二】(一)导入: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让我们走近并了解这么一位音乐巨人贝多芬。(二)、检查同学预习情况(三)、课题分析题目中吸引大家眼球的词语有两个“音乐”和“巨人”,我们大家对贝多芬的了解往往停留在“音乐”一词上,先请同学介绍一下贝多芬在音乐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幻灯展示(四)下面我们再探究一下为什么称贝多芬为“巨人”?巨人的解释:1、身材高大异于常人。2、童话里指的比一般人高大往往有神力的人。3、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贝多芬明显属于第三种情况:有巨大影响。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是-------好灵魂(五)想一想,他的“好灵魂”在文中有哪些体现?总结:贝多芬是一个__的人由此可见:巨人不反指身体上的巨人,更应是精神上的。(六)过渡:请同学们找出贝多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生活窘迫。苦难被人嘲笑,被人捉弄。孤独不被人理解。我们可以得出:普通人也可以成为____只要他____(七)讨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普通人也可以称为“巨人”(八)学生总结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展示人物形象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九)课外拓展,练习写身边的人让大家猜猜是谁呢?【回顾与反思】:一,抓住“关键词”设计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重要方法。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在一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依靠提问来进行和支撑的。但也正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被繁琐的提问肢解,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学设计一】,用“1、动情读一读。2仔细品一品。3尽情写一写。4、大胆说一说。”四个小环节组成本节课的主体部分“沉入文本,解读大师”。四个环节看似由浅入深,但环节间缺少联系,过渡生硬不够自然,也不便于学生理解贝多芬崇高的精神。【教学设计二】,由题目中的两个词语“音乐”和“巨人”入手,先让同学介绍贝多芬的音乐成就,再接着探究为什么称贝多芬为“巨人”,成为巨人的原因是他的“好灵魂”。那么,他的“好灵魂”在文中有哪些体现?学生很轻松的找了对应的段落,结合具体的句子总结出了贝多芬的精神品格。正是抓住了“音乐”“巨人”“好灵魂”这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激活了课堂,有效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丰富,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