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羽沫****魔王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案例分析.docx

案例分析.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范文案例分析范文1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帐款:是指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各种债务。在可行性研究中,流动负债的估算只考虑应付账款一项,计算公式为:应付账款=(年外购原材料十年外购燃料)÷应付账款周转次数2)预收账款=预收的营业年收入÷预收账款年周转次数折旧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后,形成的.固定资产(注意一定要含建设期贷款利息)在经营期内的回收问题年折旧费=(固定资产原值-无形资产-残值)/折旧年限(项目寿命期)固定资产余值=年折旧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营运期)+残值(营运期①税后利润+折旧费+摊销费≤该年应还本金未分配利润=全部税后利润(不计盈余公积金和应付利润)未分配利润:就是用来还款的利润②税后利润+折旧费+摊销费>该年应还本金未分配利润=(该年应还本金+上年亏损)-折旧费-摊销费盈余公积金=(税后利润-上年亏损)*10%税后利润=该年利润总额-(该年利润总额-上年度亏损)所得税率应付利润=税后利润-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每年按最大偿还能力偿还:①还清贷款前,税后利润=未分配利润,应付利润=0,盈余公积金=0.②还清贷款的当年,未分配利润=该年尚需还款数-折旧费-摊销费.应付利润=税后利润-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金③还清贷款后,应付利润=税后利润-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0)注意项目投资的现金流量表与资本金资金的现金流量表的区别。两者的现金流入均为:营业收入、补贴、回收固定资产余值(余值同残值区别)简称“营补两回收”现金流出:项目投资现金流出资本金的现金流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利息)自有资金投入流动资产投资经营成本两类借款的本和息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经营成本维持运营投资(运营的投资)销售税金及附加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所得税调整所得税(以息税前利润计)维持运营投资(运营的投资)所得税所得税所得税后净现值净现金流量计算注:1、总成本=经营成本+折旧+摊销+利息(两种利息)要牢牢记住2、调整所得税=息税前利润×税率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营业税及附加-总成本+利息支出3、所得税是=(销售收入-总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税率,是以总成本来算的4、利息归入总成本而不是经营成本5、流动借款是均为全年计息的案例分析范文2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中有时会出现如下情况:受害者是在上下班途中被车辆撞伤,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全责,受害者无责。此时,受害者即有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又有权向侵权人及保险公司主张人身损害赔偿。那么,此时工伤保险待遇与侵权赔偿是否可以同时获得的问题,理论界甚至法院的裁判观点也没有统一。比如有些地区的法院支持兼得,有些法院支持补差额,而有些法院则认为受害者只能选择一种赔偿方式。笔者通过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分析在吉林省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此问题的裁判规则。裁判文书: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20xx)吉民提字第23号“某医药公司与王某某劳动争议再审案”。案情简介王某某系某医药公司药品销售员。20xx年8月,王某某乘坐朋友驾驶的摩托车去药房送药,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致使王某某受伤,随后被送到医院治疗,共花医疗费43115.6元。事故发生后经通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被通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八级伤残。20xx年9月,王某某以交通事故纠纷诉至河北省栾城县人民法院,该院判决王某某获赔122682.17元。之后,王某某又诉至法院请求医药公司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本案争议焦点为王某某在获得第三人侵权赔偿款后,是否可以获得工伤保险待遇。法院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目前,对于受害人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的问题,现行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尚没有明确规定。根据前述司法解释的精神,受害人从事故方(第三人)获得民事赔偿后,还可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补偿。工伤保险补偿制度的特点在于对遭受工伤的劳动者的特殊保护,是对劳动者的权利保障法,并非为了单纯地使受害人具体的损失获得赔偿。侵权损害赔偿和工伤保险补偿保护的是两种不同的法益,二者在立法目的、请求权基础等方面均有不同。因此,受害者获得两种赔偿既不违反侵权损害赔偿的“填平原则”、也不属于盈利,工伤保险待遇与侵权赔偿可以兼得。笔者认为,既然我国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并未明确规定禁止工伤保险待遇与侵权赔偿可以同时获得的情况下,根据“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民法理论,受害者因第三人受到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