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天然林保护的管理模式研究.pdf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我国天然林保护的管理模式研究.pdf

我国天然林保护的管理模式研究.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天然林保护的管理模式研究谭灵芝1,王国友2一、我国天然林保护中各主体利益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工程,它所产生的影响又是十分复杂的。此处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对象是处于一个国家干预较为广泛而深刻的市场环境和计划经济思想较为根深蒂固的行业领域,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或者说市场经济体制深入的行业领域。由此决定了天然林保护的相关利益主体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区政府)、政策实施的林业企业和企业职工及林区所处周边社区和农民。由于上述的特殊环境,这一新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对有关既得利益集团产生影响,从而造成了政策的相关利益主体问相互博弈,影响到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实施效率。在与天然林管理有关的诸多矛盾中,有两个核心问题值得研究和解决:一是天然林管理政策中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利益划分存在着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导致相关政策的干预效应不足;二是在天然林保护和管理的运作方式上,客观存在着单方面强调政府行为、强调自上而下的决策和执行方式、忽视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根本需求和民众根本利益的现象,导致天然林保护成了政府的包袱和企业的负担,加深了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对立。探求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权益关系的有效、公平配置,将是我国天然林管理制度变革的基础和核心问题。而通过政策体系和政策手段的建立、完善,促使与天然林资源管理相关的三类主体:政府、企业、公众有效发挥作用,并协调和制衡相互关系是保证天然林管理相关权益有效配置、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途径。之间的关系分析1998年的大洪水是促使中央政府加强天然林保护的直接原因。为了改善环境,发挥森林特别是天然林的生态功能,中央政府实施了天然林的禁伐和限伐,大量缩减了木材产量。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森林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兼具有经济效用和生态效用,对它进行采伐,利用其木材产品就产生了明显的外部不经济影响。因为木材采伐的经济活动造成了森林生态效用的损失,从而根据个别木材生产企业的边际效益和边际费用所决定的最优木材产量,对该类企业来说是收益最大化,但对其他社会成员来说可能导致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权利受损,也就是对其他社会成员是收第8卷第4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摘要:天然林保护涉及到林业资源、水资源、野生动物保护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我国现有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是由政府集中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易出现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划分的不一致性,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天然林保护与保护地经济发展的矛盾,因而呈现出无效化特征。本研究提出改变现存问题的突破点在于构建基于不同利益主体环境权益的管理制度,让第三方参与天然林管理的多级治理模式,从而实现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关键词:天然林管理;环境问题;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F3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一0169(2008)04—0035-062008年7月Journal(1.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中心。重庆400067)收稿日期;2008—04一01基金项目:部市共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学科项目(CTBU080102)作者简介:谭灵芝(1976一),女,新疆乌鲁木齐市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王国友(1974一).男,新疆乌鲁木齐市人,讲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ofChinaUniversityGeosciences(SocialSciencesEdition)Vbl.8No.4Jul.2008——生态保护;农民是私权代表,要的是生计;地益的损失。因此,综合各成员的收益形成的社会总收益就不可能是最大化的。天然林保护是一项典型的正外部性经济活动。国家作为纯生态公共品保护与供给的代理者,是公权代表,要的是天然林保护中的正外部性公共产品方政府是准公权者,要的是政绩:林管部门是准公权代理者,要的是利益。由于权属不同,收益目标不同,性质不一样,在产权交易的“合约”不协调时,必然产生利益上的冲突[1](n21钔。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者和各种政策的提供者,代表公众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谋求公众福利最大化[2](P22_2∞。但政府也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部门,受部门认知能力、财政约束等实际客观条件的制约,其决策往往会背离最初的公众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考虑部门预算最大化,制定的政策往往成为各部门利益博弈的结果,造成政策低效或无效,甚至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负向政策[3](P131-14∞。对于我国天然林保护来说,政府是唯一的管理部门,对行业实行单一、单向的管理。由于缺乏必要的竞争以及公众参与途径,容易丧失对政府的决策监督机制,造成企业和公众的利益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