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气象经济多元化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正式建立了气象机构,向政府、社会发布气象信息,重点为了防御气象灾害,当然也包括对经济的影响。但到80年代初,气象产业在中国一直是作为基础性、公益性行业发展的,而且服务产品形式单一。从1985年开始,中国气象部门开始提供专业气象信息的有偿服务,气象经济也由此产生。归纳起来气象经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气象预报进行防灾减灾所取得的效益,如防御热带气旋、暴雨、干旱和人工影响天气,二是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进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效益,如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商业部门利用气象预报进行有益的经营活动等。目前,我国气象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气象商业化服务至今仍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各行各业对气象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但目前有限的气象服务规模并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气象经济必须走多元发展之路。一政策多元化促进“气象经济特区”快速发展二服务群体、宣传形式多元化2.1服务群体多元化,量体裁衣促发展(政府部门、公众、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2.2宣传形式多元化,提高气象消费意识一政策多元化促进“气象经济特区”快速发展特别是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25号文件、1992年国务院25号文件、2006年国务院3号文件和2007年国办49号文件,为气象部门开展专业气象有偿服务、建立双重计划体制和相应的财务渠道、明确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1980年气象部门实行了“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经过不断的调整实践,终于形成了适合气象事业发展特点的管理体制,即双重领导以部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和与此相适应的“双重计划体制和相应的财务渠道”气象部门实行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是符合我国气象工作特点和国情的,但我国气象产业长期事业化经营使其发展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原来发展的烙印,导致市场化程度不高。尤其在政策方面,气象仍是以公益服务为主要目的,不允许私人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达地区气象事业的发展。30年前,为推动改革开放我国首次提出“经济特区”的概念,而其30年的发展历程也用事实证明,设立经济特区是一项非常英明和具有历史远见的政策,它为我国全面改革开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30年后,我们也可以尝试建立“气象经济特区”,通过气象政策多元化加快经济发达地区气象事业发展的脚步。作为“气象经济特区”的区域,可以利用倾向性政策,大胆探索气象商业化道路,以适应市场机制运行规则,促进气象科技产品转化为生产力。当然在此之前,建立规范的市场规则,明确公益性与商业性气象服务的范畴与界限,制定气象服务参与者的准入条件是必需的。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中尽管没有气象服务市场开放的承诺,但保护气象服务市场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我们可以在“气象经济特区”对海外市场逐步、有序开放,允许国外公司在特区成立分支机构。这在一段时间内有利于促进我国气象科技市场的发展,促进商业性气象服务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服务效益。同时,海外公司会把成熟的气象商业模式带入中国,使得更多的国内企业逐渐接受到先进的气象服务理念,国内的气象服务市场也会日渐成熟。就如区域政策一样,在推行“气象经济特区”的同时,也要注意气象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冲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共同富裕,而非形成贫富差距。所以,开放“气象经济特区”最终目的是在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全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一政策多元化促进“气象经济特区”快速发展二服务群体、宣传形式多元化2.1服务群体多元化,量体裁衣促发展(政府部门、公众、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2.2宣传形式多元化,提高气象消费意识二服务群体、宣传形式多元化近年来,随着气象预报能力显著增强,时效大大提高,各行各业对各类气象信息的关注程度和依赖性日益增强。但国内目前有限的气象服务规模并不能满足巨大的潜在的需求空间,气象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2.1服务群体多元化,量体裁衣促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据近年全国气象服务经济效益调查分析评估表明,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气象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趋利避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对气象事业总投入的40倍,因气象灾害死亡的人数占受灾人口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所以,我们在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气象服务时,也决不能忽视和削弱公益性的部分。我们要充分认识气象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为各级政府提供更具个性化、针对化和专业化的气象保障服务,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1.2公众公众的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