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共3篇)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读《致青年教师》有感范文,但愿能对你的工作学习会带来帮助。第1篇:读《致青年教师》有感★“一个冬日的午后,暖暖的阳光洒满大地,泡上一杯香茗,悠闲地坐在阳台上惬意的享受着冬日难得的温暖。耳边传来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话语,与我探讨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师的问题,那些话语发自肺腑,诚恳而又不带一丝官腔。那些问题切合实际也符合我们青年教师的特点。”这些是我读了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后的真实感受。翻到这本书的时候,前言里的一句话吸引了我,作者说:“在他人看,也许不过是职业习惯,但在我,一生做一件事,没能如愿,无法心安理得。”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些真实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没有高谈阔论,没有讥讽挖苦,他就如一位知心朋友向你娓娓道来,教你如何做一位真正的老师。读后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各位老师共勉。在书中,作者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的“个性”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是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堂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有所方向,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读后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作为教师,我们要珍视自己的专业。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自己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所以我们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时,发现自己在课堂上会习惯性地问学生一句: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都会说:听懂了,没问题。这时,我会很满足地以为学生已经消化了知识,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在想,学生是真的掌握了吗?还是他们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呢。有句话说: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方面,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尊重学生,心里装着学生的心。读完之后,默默回味着这本书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和理想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幸福着,和作者一样。第2篇:读《致青年教师》有感★难得的暑期时光,没有烦乱的检查应付,不用批改每天堆成小山的作业,宝贵的休息时光中,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不像有的教育理论书籍一章章地说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由一篇篇的短文连缀而成。全书分成六辑。每篇文章也就千字左右,最长的一两篇也不过两三千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散文集或者教育杂文集。所以,读这本书并不感到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是花自己大块的时间去读,而是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去读的,大多是“车上、枕上、厕上”的时间。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有了一种要将这本书推荐给学校的老师和领导的冲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触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思考。读教育理论书籍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晦涩难懂或者是说教的印象和感觉,但是读这本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我以为一本好书不是故弄玄虚,让人难懂,也不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而应该是一本有思想的书,能引起读者思考和反思的书。这样的书才能发出启迪智慧的力量。无疑,王老师的这本书是这样的一本能引起人反思的好书。这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王老师所记叙的主要内容是发生在自己或者身边同事身上的教育的大事小事或者现象。伴随这些现象往往是我们通常的做法,然这些做法是否是尊重学生的,是否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王老师从他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读着王老师娓娓道来的文字,让我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教育实践,王老师所述的现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到底有没有出现过!一页页地读,也跟着反思。读完全书,掩卷而思,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天天喊在口头上,写在墙上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很多都是徒有虚名的口号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