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给我们反思的力量.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7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让读书给我们反思的力量.doc

让读书给我们反思的力量.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让读书给我们反思的力量——由华老师的反思教学说开去广东广州刘良华中国教育界提倡反思教学已经多少年了,有多少教师真正具有反思力?教师到底该如何反思?华老师的文章——《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经历》(见《人民教育》2004年第22期),至少显示出教学反思的两个秘密:第一,反思的起点是回顾“事件”,反思的目的是“寻找另外的办法”;第二,无论回顾“事件”,还是“寻找另外的办法”,反思总是以“学习”为前提。一、如何“反思”。为什么反思教学的口号四处流行,却一直难以在学校实践落地生根?我们相信反思教学是有意义的,但意义怎样才能诞生?关键在于懂得如何进行反思。1、回顾教学“事件”。从华老师的文章看来,教师的反思总是意味着教师知道自己的教学中发生了某些教学“事件”。察觉出自己的教学中发生了哪些教学“事件”,这是所有反思的起点。若没有教学“事件”,也就没有了反思的凭据和价值。好端端的日子,教师有什么反思的必要?并非教师的每节课都会发生“事件”,这是一个事实。由此看来,教师并不需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古训去折腾自己。但是,当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发生了些“事件”或问题时,教师的反思就成为一种需要。困难在于,当教师教学中发生了事件或出现了问题时,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发现和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很多教师之所以反思无力,实际上是因为缺乏教学事件意识。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国外有些学校想提出一个办法:用录像机将整个课堂教学录制下来,以便下课之后主讲的老师或者其他教师回头“观看”教学过程。有人称之为“微格教学”。其实也只是使某些看起来比较微小的教学“事件”暂时定格和停留。“小事件”被定格和停留之后,人们往往能够从中看出”大问题“。除了“微格教学”之外,教师尚可以“用钢笔录像”或者“用键盘录像”:教师用钢笔(或键盘)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将成为教师反思的起点和对象。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放电影”:让教学过程的事件一幕一幕地在头脑中回放。也许,这就是反思教学的秘密。有些所谓的教学反思之所以反思无力,多数是因为没有针对真实的教学事件。没有真实的教学事件,教师的教学反思就只能说一些大话、空话、假话。大话、空话、假话说得多了,最后觉得无趣,无话可说,于是,不了了之。凡是标榜反思教学,却又不针对真实的教学“事件”,最后总难免无法兑现,不了了之。这样看来,所谓反思,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反思事件”或者“事件反思”。评判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实际是看这个教师是否具有“教学事件意识”。至于有了“教学事件意识”之后,如何解释、解决这些事件,这是下一步的事情。2、寻找“更好的办法”。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事件或教学问题,用华老师的一句话说,就是为了不断询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提醒自己的过程:除了自己原来的教学方式之外,还没更好的办法吗?反思的结果总是:并不是“非如此不可”,而是“别样也行”,甚至别样“更行”。表面上看,华老师的寻找过程显示为“再实践”与“感悟”,实际上,这种“再实践”与“感悟”更多地源自一种“学习”的积累与体验。教师“学习”的状态,将形成教师发现事件和寻找办法的眼光。二、如何“学习”。“教师学习”是“教师反思”的基本前提。教师学什么?至少,从华老师的这篇文章来看,《论语》、《中庸》、等经典名著,《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皆为阅读的形态;“捧读专著是学,请教师同仁是学,观天赏花看电视也是学”。1、读“书”。对有些教师来说,他们不是不愿意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对另一些教师来说,他们也不是不愿意读书,而是没有适合阅读的书或者文章。于是,有人建议教师阅读“经典”。教师真的适合阅读经典吗?也许阅读经典是有意义的,但哪些经典适合教师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孔了的《论语》,或者老子的《道德经》?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还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要么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等教育报告?也许都不适合。至少,对大部中小学教师来说,这些所谓有经典,并不具有可读性。经典确实值得阅读,但什么才是经典?如何读?这就成问题。就我们所调查的情形来看,与其建议教师读“经典名著”,不如进一步建议教师读“经典文章”;与其建议教师读经典文章,不如再进一步,建议教师读“经典教育散文”和“经典教育故事”。读哪些经典教育散文呢?杜威的《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教师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相关的文章,以下同),罗素的《我为何而生》,算不算是经典性教育散文?厄尔曼的《青春》、培根的《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