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莫城黄土山遗址发掘简报.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江苏常熟莫城黄土山遗址发掘简报.doc

江苏常熟莫城黄土山遗址发掘简报.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江苏常熟黄土山遗址发掘简报李前桥2001年7月,为配合常熟市莫城镇凌桥村平整废弃老砖瓦厂及乱坟地,由苏州博物馆与常熟博物馆联合对黄土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一、地理位置黄土山遗址位于常熟市莫城镇之西的凌桥村。原为一东西长200、南北宽100米、高出地面约4~5米的,面积20000平方米的高台型椭圆形土墩。历史上明嘉靖间邓韨《常熟县志》载:“黄土山在县南二十里,魏泾桥南,高十丈,长六十丈,阔三十丈,无石惟黄土故名。”1976年4月,凌桥砖瓦厂在墩西取土烧砖,于地下约3.5米处发现玉璧二件、玉琮一件、玉镯形器一件、玉柱形器一件、穿孔石斧一件、有段石锛一件、石镞一件,共计8件。到2001年.因砖瓦厂不停取土,大部分土墩被挖掉。现仅剩下南部高出地表东西约70米、南北约30米,现存面积约2100平方米,海拔6至5米左右的土墩,在原土墩中心部分已被南北向挖成一个20米宽的缺口,海拔4米左右。二、地层情况根据遗址目前状况,我们在现存土墩范围布10*10米探方28个,探方编号采用坐标法,取四位数,前两位为X轴,后两位为Y轴,依次编号为0101—0104,0101—0701。根据钻探调查结果,我们选择0104、0404两探方进行发掘,其两个探方地层堆积情况如下:现以T0404南壁为例:第1层耕土层灰黄土。厚0.1—0.9米、深0—2.15米。第2层明清扰乱层含砖块、瓷片等。厚0.2—1.4米、深0.45—1.56米。第3层唐宋文化层灰白土含黄土团。厚0.2—0.6米、深0.9—1.52米。第4层商周文化层浅灰土含铁锈斑。厚0.9—0.15米、深1.16—2.28米,出土几何形印文陶片等。第5层良渚文化层棕色土含黄土斑。厚0.28—0.58米、深1.56—2.05米。第6层良渚文化层灰白土含黄色土团块灰土块厚0.1—0.6米、深1.85—2.56米,出土少量陶片,且十分残碎。第7层良渚文化层黄灰土含灰白土团块。厚0.4—1.2米、深2—3.83米。第8层良渚文化层棕灰色土含灰白土团块、黄土团块。厚0.1—1.1米、深2.54—4.78米。第9层良渚文化层灰白土含棕灰土。厚0.5—1.1米、深3.54—4.75米。第10层崧泽文化层黑灰土夹小颗粒。厚0.12—0.32米、深4.64—5.02米。第11层黄色生土层第1层至第3层为唐宋以后形成的文化堆积,第4层为商周文化层,第5层至第9层为良渚文化时期形成的堆积。其中第5层至第9层厚0.4—1米左右,其中,第六层为灰白色土,土质较软断面堆土形成团块,大小40厘米左右,显见搬运中所用的工具为一种背篓,背篓底层垫有一层草木灰,以便于倾倒所装运的土,因而在这一层土中留有所垫的黑灰。第十层为黑灰土,崧泽文化层,该层下为黄色生土。说明良渚文化土台是堆筑在早期文化层上。T0104的地层文化堆积为:第1层,耕土层及现代窑厂堆积层含窑渣,煤灰等。黑灰土及灰黄土。厚15~70cm。该层下有M5、M6。第2层,近代状乱层。黄灰土,夹砖块,烧土块等。分布在探方西南部。厚10~86cm,深68~155cm。该层下有M8、M9。第3层,明代文化层。灰黄土。出土明代瓷片及宋五代青瓷碗,建窑黑釉盏残片等。厚12~50cm,深155~240cm左右。第4层,商周文化层。浅灰土夹红烧土颗粒,出土陶片较多,另有下层良渚文化“T”字形鼎足、甗口、罐腹片等。主要分布在探方西北大部。厚30~70cm,深150~230cm。该层下有F1。第5层,良渚文化层。棕色土,含黄土斑及铁锈颗料。仅分布在探方东部。厚10~24cm,深226~240cm。第6层,良渚文化层。灰白土,含黄色土团块,灰土块。厚20~76cm,深240~300cm。第7层,良渚文化层。黄灰土含灰白土团块、黄土团块。出土夹砂褐陶片10余块及1件鼎足。厚70~190cm,深260~430cm。第8层,良渚文化层。棕灰色土含灰白土团块、黄土团块。出土10余块残碎陶片、能辨认的器形有罐、缸等。厚20~130cm,深320~480cm。第9层,良渚文化层。灰白土含棕灰土。仅分布在探方西部(南壁不见此层)。出土1件鼎的底片(残碎10余片)。厚30~240cm,深约230~470cm。第10层,崧泽文化层。黑灰土夹小颗粒。厚15~24cm,深480~495cm。该层下为黄生土。第1~2层,为现代堆积层,其中第一层堆积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现代建砖窑形成的堆积层和农耕层。在该层形成过程中破坏了下层的墓葬M5、M6、M8、M9等明代墓葬。第三层为明代层,发现有明代墓葬(M5、M6、M8、M9),或为明代墓地。第四层,商周时期形成的文化层,从出土的大量陶片及地层中含红烧土等分析,估计为当时人类生活形成的堆积。该层打破良渚文化房址(F1)